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5:25

长乐民间故事小说集 流米佛 系列

总共三十八章

第一章至第五章
一、朱熹与晦翁岩


话说那一年,朱熹前往长乐讲学,路经石龙岭时被一群歹人劫去衣物。这下朱熹算遭殃了,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当轿夫,当搬运工,一个文弱书生怎能干这等苦差事?只好化名李铁口在潭头街摆了个看命摊。这朱熹早年研究过麻衣相法,上晓天文,下晓地理;能知过去未来,能断吉凶祸福。没想到今天却派上用场,用它来混口饭吃。

一个外乡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意哪会好?朱熹摆了一天摊,只给两个人定时、合婚,挣得钱只够吃饭,连旅店都住不起,晚上只好寄宿在土地庙中。

第二天,朱熹刚在街边摆下摊,挂起招牌,迎面来了个戴黑巾穿蓝衫的书生,年纪20挂零。这书生叫刘砥,是额头乡首富。朱熹将来人从头到脚看了两遍,一双目光停在他的嘴唇上。只见朱熹眉头紧皱,嘴里吱吱唔唔不敢出声。到现在他的早饭还没吃呢,肚中早唱起"空城计"了,真想赚两片铜板混碗饭吃。那书生哪知朱熹的心思,忙安慰道:"先生,你就直说吧,君子看命闻凶不闻吉。

朱熹故意犹豫好大一阵,才叹了声气:"贵造命相很坏,印堂发暗无光,嘴唇尖削如鼠,是双蛇锁口。恕我直言。"话到嘴边又忍住了。他艰难地咽下一H从腹中泛上的酸水,又接下说:"不出三天,家中必有大难,命定求乞,三十四岁当死。"书生听后扔下几枚铜板,冷冷一笑:"我家有良田千亩,岂能成为乞丐?看命嘴,犬放屁。"说完拔腿要走。街上顿时围过来一大群闲人,朱熹从地上捡起铜板,怕砸招牌忙上前将那书生拦住:"公子留步!我李铁口祸福直断。如若不灵,三天后再来潭头街砸我招牌。我当街从你胯下爬过。

这一席话果然镇住了半街人,这是哪路神仙?这么厉害?我们不妨也试一试?

这下朱熹时来运转了,算命摊前门庭若市......

转眼三天过去了,刘砥一家无灾无难,吉祥平安。他记起三天前李铁口夸下的海口,特意来到潭头街找朱熹算账。朱熹眼尖,见刘砥找上门,心想:坏事了,三天前那番话是随口胡言乱语,为了混口饭吃迫不得以才这样说的。今天可得认真对付了。隔半条街,他就向刘砥作揖:"公子别来无恙?"刘砥半开玩笑地抓起招牌说:"我今天特地来砸你的招牌。""该砸该砸!"朱熹急出一身冷汗。好在他脑子转得快,眉头一皱,话头立即一转:"不过,在砸招牌之前,能让老夫再看一次命相?"刘砥应道:"再看一次有何妨?"

于是朱熹装模作样又把刘砥从头到脚端详一番。最后一双目光停在他的脸上。只见对方印堂发亮嘴唇圆阔。"公子,你的命相变了!"朱熹惊叹道:"过去是双蛇锁口,如今变成双龙抱珠。这是大富大贵的命相。老夫敢断定公子你必定做了件大好事。不然你肯定逃不出此番劫难。

刘砥听了也怔住了,心想:"这李铁口果然不含糊!"他记起三天前发生的那件事。世间的事就有这么巧,你说怪不怪?三天前,他离开潭头街回家。算命的话他并未放在心上。走着,走着,他来到偏僻的河边,抬头见前面一株大树上悬着一件东西,摇晃着,定睛一看,高喊:"有人上吊了。"嘴里叫喊,双脚大步奔了过去,把那人解了下来。一看,原来是位年轻的孕妇。等那女人醒过来便问她:"娘子为何轻生?"那女人未曾开口先流下,叹道:"今春黄河决堤,家乡遭了水灾。丈夫带奴家到这里投亲不遇。上半个月,丈夫不幸病故。埋葬好丈夫,奴家身上一文不名,只好横下心来走这条绝路了,幸遇公子搭救。

他一想:"救人要救到底,半途撒手,这孕妇与肚里的孩子还是要死的。"于是,他将那孕妇带到家里,请医生为她看病抓药。临走时,还送了不少钱给那女人。这件事神不知鬼不觉,这李铁口怎么知道呢?看来,此人非等闲之辈。想到这,刘砥放下招牌,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神,神!"

朱熹摇头苦笑:"一派胡言竟也当真?我正准备金盆洗手呢!"刘砥向朱熹深深地鞠了一躬,"请先生赏光,到寒舍一叙可好?"朱熹满面含笑,答应了,便跟刘砥来到额头。朱熹见刘砥是个正人君子,才将自己真实的身份告诉他,还向他讲述此番离奇的历险记。刘砥见客人就是朱熹,别提有多高兴了。他马上唤出胞弟刘砺。兄弟俩跪在地上各自向朱熹磕了三个响头,正式成为朱熹的弟子。

从此朱熹就留在额头。他在村后额头岩白鹿洞外筑了间精舍,开馆授徒。在朱熹精心教导下,刘砥刘砺两兄弟先后中了进士,金榜题名。从此额头乡改名二刘乡。朱熹开馆授徒的额头岩也改名晦翁岩。真是村以人名,人又以村而益彰也。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5:49

二、朱熹种墨竹


在朱熹当年讲学的地方长乐三溪紫阳阁外,有一片墨竹林。一丛丛竹竿漆黑如墨,婷婷玉立,婀娜多姿。据说全中国只有三溪这儿才长有墨竹,这墨竹还是朱熹亲自栽种的呢。当时朱熹刚从二刘辗转来到三溪讲学,见山上只有松、梅二友,便吩咐刘砥、刘砺两兄弟从晦翁岩移来一丛绿竹,栽在紫阳阁外。每天,朱熹讲学结束之后,将写字时剩下的余墨、洗砚水泼在阁外竹丛上。日久天长,竹子就染成黑色的了,连新生的幼竹也墨黑如漆。朱熹好生欢喜,亲自点了点数,整整九九八十一株。这可是世间的珍稀品种啊!这事很快传遍长乐,传遍八闽大地。许多人特地跑到三溪看墨竹来了。一时三溪村游人如鲫。好稀奇的墨竹啊,墨黑如漆的竹身衬着翠绿的叶子在轻风中摇曳,如同一群风姿绰约的妙龄靓女,真是人见人爱。好多商家财主爱不释手,纷纷向朱熹提出要用重金购买墨竹。朱熹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规劝:"我劝你们还是别买的好。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买了你们也种不活,即便栽活了也会变种。"客人们半疑半信,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此事传到邻村一个叫邱八的财主的耳朵中。这人心肠歹毒,一肚子坏水。他居然花高价请了当地几个歹仔去偷掘墨竹。那歹仔头叫刘二,家就住在三溪村西头,离紫阳阁不足三百步。他大哥在与元军作战中以身殉国,家中仅剩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母。那刘二平I口游手好闲,时常和一批无赖恶少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村中的人们都像躲瘟疫似的躲着他。那一夜,天上星月无光,地上寒风凛冽。刘二领着一群歹仔,各自带上镐头、锄头,偷偷窜到紫阳阁下。谁知一行人刚拢近那片墨竹林时,只听"嗖"的一声,从竹林中蹿出一条丈二长水桶粗的大蟒蛇,吓得那伙人七魂去了五魄,哭爹叫娘,扔了锄头、镐头没命地跑。有的摔断腿,有的跌折胳膊,有的砸破脑壳。刘二见事情败露,自觉无颜见人,连夜下海当海匪去了。从此没人再敢来偷竹了。村里人就说这墨竹是天上神物,玉帝派大蟒蛇来保护它。朱熹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紫阳阁岩头写下"溪山第一"四个大字。字体古朴苍劲,与阁外墨竹林相映成趣。

再说刘二的老母,听说儿子干了这种丢人的事后羞愤交加。她忍受不了晚年凄凉的生活和邻里的嘲笑,在梁上拴了根吊绳一走了之。刘家没了后代,尸体扔在破茅房中大半个上午了也没人收拾。朱熹心地善良,亲自领着学生来帮助料理后事。可是朱熹囊空如洗,这丧事又怎么办得起来呢?此事传到邱八的耳中,他马上派大管家赶到三溪求见朱熹,提出愿出每根一百两银子的天价购买五根墨竹。朱熹正愁无钱料理丧事,听那大管家讲明来意后却又为难起来,只见朱熹背着手在墨竹林里溜达了好大一阵后,才咬着牙开了腔:"罢,卖了!反正墨竹长在三溪。

那大管家千恩万谢,掘了五根墨竹后留下一张五百两银票就走了。当晚,地上又蹿出五根墨黑如漆的幼竹。一数,总共还是九九八十一根,真是神了。朱熹购了一具棺木,替刘二的娘换上一套新装,还亲自为死者写了副挽联:

老松阅世忘年岁丛竹生孙较短长出丧那天,村中男女老少身披孝服前来为刘二老母送

行。送葬的队伍刚出村东头,就被跪在路中央一位披麻戴孝的男人拦住了。原来是刘二闻讯赶回来奔丧。他见父老乡亲不计前嫌为自己母亲送葬,深受感动,扑在棺木上号啕大哭:"娘啊,我对不起您,对不起父老乡亲。"哭毕,他跪在朱熹面前,掏出一把It,首,当众削下自己的右手食指,决心今后要改恶从善。朱熹忙扶起刘二。为他拭净脸上的泪水,这时鞭炮齐鸣,纸钱飘飞,朱熹领着众乡亲把刘二老母的棺木送入墓地。

此次丧事办得既风光又节俭,仅用去二两银子。朱熹见刘二家一贫如洗,又拿了十两银子给刘二,让他去做点小生意。刘二听从朱熹劝导,果然改恶从善,金盆洗手。朱熹又将剩下的四百八十八两银子如数交给村祠堂,交代乡老用这些钱赡养孤寡老人。他还不收分文束惰,招了十余名贫寒的三溪农家子弟,教他们读书写字。每天上完课,让这些学生帮助村中的老人劈柴挑水。在朱熹的教化下,三溪的乡风越来越好。年老孤独的人,每日只要将菜篮挂在门前,就有人代为买菜。水缸的水快用尽时,只要将缸盖揭开,就有人代为挑水。这种乡风一直流传到今天。

再说那邱八,后来把墨竹带到临安,当作贡品献给朝廷,被皇上封了个七品芝麻官,候补闽清知县。谁知那墨竹种下不到两个月,竹竿的颜色就褪了。皇上龙颜大怒,立即降旨将邱八凌迟示众。

三溪紫阳阁外如今仍有墨竹。不少人从这里掘了墨竹移栽到家中,大都种不活。活了的过两三个月后,竹子也褪尽了墨色。更有趣的是从朱熹种竹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丛墨竹仍旧只是九九八十一株。一株不增,一株不减。你说奇怪不奇怪?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6:32

三、徐承禧自题祈雨诗


光绪二年,长乐调来个新知县,叫徐承禧。徐知县刚上任,下长乐一带就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五十余天滴雨未下,土地龟裂河底朝天,连榕树都耷拉着枝丫。百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纷纷结伴到县衙请徐知县为民祈雨。

徐知道民众的呼声后,胸中憋着股闷气。这徐知县是江宁(南京)六合监生,幼年时接受了当时西方的新思想,不信邪、不信鬼,自然也不相信祈雨这一民间陋俗。然而公开反对显然违背民愿。这该怎么办?......天气闷热,连从江边吹来的风也是热辣辣的,带着种烤焦的烟叶的味儿。徐知县吸了口干燥的热风后,驱散了胸中的闷气,脑子开始变清醒了:天气这么干燥,这雨一时半刻是下不了的。天不下雨,祈雨不灵,那时就好办事。一条在他心中酝酿许久的方案也考虑周全!想到这里,徐知县嘴角漾出一丝让人不易觉察的微笑:"好吧,就依你们一回。

祈雨先要沐浴斋戒,然后脚穿芒鞋,坐上拆去遮阳盖的四抬大轿前往三溪天龙井。天龙井离县城有五十里路。路途遥远。五更鸡刚叫鸣,徐知县就乘轿出发了,到达天龙井时,已日出三竿了。溪边,早搭起座高达三丈三尺的祈雨坛,上面摆着不少猪头羊头。听说知县要来祈雨,老百姓争相赶来观看,沿溪两岸跪满了民众,万头攒动。传说这天龙井底下蛰伏着一条乌龙。祈雨十分灵验。

徐知县在一群绅老陪伴下健步登上祈雨坛,燃香拜过天地后,在烈日下跪着祷告......随着一声螺号长鸣,人们纷纷搬起祭雨坛上的猪头羊头扔到溪中。顿时鞭炮轰鸣鼓乐喧天。沿溪两岸万众齐声呐喊:"龙王爷快下雨!龙王爷快下雨!"喊声震天动地。赤日炎炎似火烧,蓝天底下不见一丝纤云。整个大地像笼罩在蒸笼中似的,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徐知县额上开始沁出串串豆粒大的汗珠,他望了望四周跪着祷告的民众,心中却火灼似的疼,连声默念:愚蠢呀愚蠢!

知县祈雨过后三日,依然赤日炎炎,不见半点雨丝。第四天一早,县衙门外出现了一道白字诗:徐老真不通,祈雨祈南风。白天好晒霉,夜晚好凉风。这首白字诗很有韵味,百姓争相观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到半天时间传遍整个县城。衙差急忙揭下这首白字诗呈给徐知县。徐知县微微一笑,望也不望一下白字诗,连击数下巴掌:"妙哉!此乃天助我也!"竟乐得手舞足蹈,站在一旁的衙差也跟着傻笑。

见衙差转身要走,徐知县忙又将他唤住:"且慢走!"语毕,他从几案上抓起把狼毫笔,随手也写下一诗,叫衙差贴在原来地方。那诗是这样写的:

百姓你莫癫,本县不是仙;祈雨体民意,靠人不靠天。徐知县的诗同样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并且也很快传诵开了。通过此番祈雨,人们也从中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明白老天是靠不住的。

徐知县见时机成熟了,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方案。他召集来了各村乡绅,发动下长乐一百另八乡民众自筹银子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原来长乐虽然地处闽江南岸,但正中央绵亘着一座长达百余里的董峰山,挡住了闽江滚滚东流之水。下长乐数十万亩土地平日灌溉全靠陈塘港,东、西两湖。陈塘港多年失修,四处漏水,东、西两湖淤积严重,原先一千余亩的湖面现今剩下不足三百亩,一遇天旱,数十万亩望天田便颗粒无收。徐知县一接任,就准备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但此时大清王朝已到朝尾了。官贪民困,各地兵荒马乱,国库空虚,寅吃卯粮。官府哪里能拿出这一大笔钱来?只好将这一计划暂搁下了。没想到这场大旱帮了徐知县的忙。

四天一早,县衙门外出现了一道白字诗:徐老真不通,祈雨祈南风。白天好晒霉,夜晚好凉风。这首白字诗很有韵味,百姓争相观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到半天时间传遍整个县城。衙差急忙揭下这首白字诗呈给徐知县。徐知县微微一笑,望也不望一下白字诗,连击数下巴掌:"妙哉!此乃天助我也!"竟乐得手舞足蹈,站在一旁的衙差也跟着傻笑。

见衙差转身要走,徐知县忙又将他唤住:"且慢走!"语毕,他从几案上抓起把狼毫笔,随手也写下一诗,叫衙差贴在原来地方。那诗是这样写的:

百姓你莫癫,本县不是仙;祈雨体民意,靠人不靠天。徐知县的诗同样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并且也很快传诵

开了。通过此番祈雨,人们也从中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明白老天是靠不住的。

徐知县见时机成熟了,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方案。他召集来了各村乡绅,发动下长乐一百另八乡民众自筹银子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原来长乐虽然地处闽江南岸,但正中央绵亘着一座长达百余里的董峰山,挡住了闽江滚滚东流之水。下长乐数十万亩土地平日灌溉全靠陈塘港,东、西两湖。陈塘港多年失修,四处漏水,东、西两湖淤积严重,原先一千余亩的湖面现今剩下不足三百亩,一遇天旱,数十万亩望天田便颗粒无收。徐知县一接任,就准备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但此时大清王朝已到朝尾了。官贪民困,各地兵荒马乱,国库空虚,寅吃卯粮。官府哪里能拿出这一大笔钱来?只好将这一计划暂搁下了。没想到这场大旱帮了徐知县的忙。


绅老们听徐知县畅谈兴修水利的一席话后齐声称赞,更为他的一片爱民之心所感动。各村纷纷捐出祠堂银。徐知县当场捐出一年俸银。银子不够,官府又张贴布告:凡受益田地,每亩收捐银半两,没钱的可以等下季收成时用稻谷抵替。很快就凑足了银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长乐一百另八乡民众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修浚了陈塘港,清理完东、西两湖。第二年,尽管仍是大旱之年,下长乐一带郊原水足,田园丰收。金峰市场上一斗米只卖四个铜钱。

列位现在要问棚5第一首白字诗究竟是谁写的?这一首诗也是徐知县写的。他会好几种字体,写成后让师爷找人在夜深人静时贴到衙门外。第一首诗算投石问路,第二首诗如同煽风点火。因为这时百姓已开始觉悟了。就这样,徐知县没花官府一文钱就为长乐民众办了一桩实事、好事。至今长乐人民仍然怀念这位心地善良的清官。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6:50

四、流米佛


长乐沙京龙泉寺后层岩叠翠万木竞秀,其中有尊根据天然岩石雕刻成的佛象。此佛慈眉善眼袒胸露乳,酷似弥勒。传说沙京龙泉寺建成后,每天从石佛肚脐中不断有白花花的米流出来。那米吃起来味道香,闻起来更香。煮饭时,从寺中飘出的香气弥漫整个沙京乡。不用吃,闻一闻那香气人就醉了。人称香米。提起这流米佛,还和大智怀海禅师一一王木尊有关呢。且说龙泉寺建成后,王木尊吩咐徒儿看守禅寺,自己又收拾衣钵出门化缘去了。

这一天,王木尊托着钵来到福清的一家米行化缘。那米行的老板是头等有名的吝啬鬼,人称"十八绝"。见王木尊前来化缘,那老板非但不给,反而大声叱咤:"我不信佛,快到对面街去讨。"言毕,还轻声嘀咕了句:"都是一群喂不饱的狗。"声音虽小,还是传进王木尊的耳中。王木尊不恼也不怒,指着白花花的米仓轻声细语地问老板:"化缘不成,买点米总该可以吧?"那老板见和尚要买米,立即应声:"行,你要买多少?"王木尊指着最外边的米仓问:"这仓究竟有多少担米?""我行里有四个仓,"店老板瞪起两粒眼珠子应道,"每仓都装着一千担白米。你能把这一仓白米全数买下吗?"他看到王木尊身上只穿一件袈裟,纵使有一些钱银料想不多,怎么竟问起一仓米的数量来?这分明是开玩笑!于是他眨了眨眼珠子,也跟王木尊开起玩笑:"我这一仓白米整整一千担,照市价每担白米三两纹银。如果你能马上在你身上拿出三千两纹银,我除了这一仓米外,还把其余三个仓的白米三千担也送给你。"王木尊似笑非笑地反问了声:"此话当真?""生意人不说假话,"店老板重复了声,"不过银票不能抵数,而且要在一天内把四千担白米全部运完。

王木尊怕店老板反悔,忙把附近米行的老板全叫来做证人,并当场立下字据。那店老板又特地重复一声:"四千担白米要一天内运完。

"那我就谢谢施主了。"王木尊一面连声称谢,一面从他袈裟的袖子中把一锭锭的银子拿了出来,几乎堆满了柜台。米行的伙计当场把这些纹银称一称,不多不少,正好三千两。神了!围观的店老板个个目瞪口呆。

米行老板也愣了,可当面说出的话不好反悔,且又立下了字据,只好自认倒霉罢了。不过我倒要看一看这外地和尚一天内怎么把这四千担白米运走,便说:"你去搬米吧!"

"有劳施主了。"王木尊脱下袈裟,把它扔上了天空,讲了声:"收!"四仓的四千担白米全收进王木尊的袈裟中去了王木尊披上袈裟,一眨眼就不见影了。围观的人全愣了。

列位不禁要问:王木尊把这四千担白米运回沙京后装在哪里?原来就装在石佛的大肚中。从此以后,每天都有白花花的白米从石佛肚脐中流出来。每天流出的米总是刚好让寺内僧众游方僧人及土木泥水工人吃饱。不多一两不少半钱,比秤称斗量更准确。甚是灵异。此佛使龙泉寺声名远播。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只要路过龙泉寺的人都会来尝一尝流米佛流出的香米。

王木尊圆寂后,流米佛依然不断有香米流出来。有次,恰逢观世音生日。寺内来了很多香客,摩肩接踵,一片人山人海。煮了十大锅饭还不够。眼看第十一锅的水又快烧开了,石佛脐中的米还没流满。众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团团转。那煮饭的寺僧嫌米流得太慢,自作聪明跑到厨房拿一把烧得通红的火钳,往流米佛的肚脐中捅。没想到这么一弄,却闯下大祸了。只听"滋"一声,石佛肚脐中腾起一道白烟,一道金光掠过天空。那寺僧惊得面色煞白,慌忙扔下火钳,身子连连往后倒退好几步,脚下一个踉跄仰面朝天倒在地上。那火钳直直地插在石佛肚脐中。任你费多大的气力也拔不出来。后来还是住持出面,召集众僧家,做了三天道场,念了九九八十一道平安经,才把那火钳拔了出来。从此流米佛再也不流米了。

此石佛至今尚存,只是香客们再也吃不到从佛肚中流出的香米了。真是遗憾!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8:15

五、门槛刀痕


明朝中叶,福清出了个大才子叫林正亨,五经三史,六韬三略,无有不晓。这官人不幸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娶妻马氏,小名香香,乃石岜岭下长乐县马厝乡首富马森鑫长女。香香嫁到福清之时,马家还没发迹,只是近三两年做了几桩大生意才发家致富的。生意人的两只眼睛只往钱孔钻。那马森鑫乃是小人之辈,得志便猖狂,见林正亨乃一介秀才,十分瞧不起他,说是马家的女儿找错了主,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那林正亨也很有骨气,见丈人嫌穷爱富,平日也很少跟岳父来往。好在香香十分贤慧。尽管住破瓦房,顿顿粗茶淡饭,夫妻二人依旧相敬如宾如鱼得水,其乐无穷。

闲话少说,转眼间年关近了。马森鑫的生日快到了。这马森鑫人绝,生日也怪,大年三十。今年是小年,廿九就是除夕。林正亨平日在街头摆摊卖字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年中就指望年关这十几天替人写春联挣点当家钱了。偏偏今年是年内春。腊月十五一过,连口阴雨绵绵,一屋子摆满写好的春联。更令人发愁的是明天就是丈人的生日了,林正亨却两手空空。这如何是好?夫妻二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条生财之道来。

"还是等明天再说吧。兴许明天是好天。"还是贤妻善解人意。林正亨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但愿如此!"暗自许愿:但愿天从人愿,明早天气放晴,街头摆半天摊,挣点钱,买上一两样象样点的礼物去见老丈人,面上也光彩。空手去丈人家,多没面子啊!

谁知第二天雨下得更密了。出门得撑伞。这期间倒是有七八个人上门来买春联。多半是邻居,白送。只有两个人扔下四文铜钱,还不够买一对红烛。中午快到了,没什么指望了。林正亨强忍泪水提起笔来,在横案上的一张红纸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寿"。等字迹干后卷起来。就这样,小两口子同撑一把伞,带上那副寿字贺联冒着纷纷细雨匆匆赶往马厝去了。小两口赶到马厝时,那边已经开始排桌了。那马森鑫平日就讨厌林正亨。今日见小两口空手回娘家心里又来气了。待林正亨在厅堂中挂出那副自己写的贺联"寿"时,可把马森鑫的五脏六腑都气炸了:"丢人现眼,你这破字还好意思挂出来?"一把拽下那寿联扔在地上。林正亨满脸羞红,定睛一看,屏风正中央悬挂着两副贺联一寿。左面是金片镶嵌的,是二妹夫送的,右面是银片镶嵌的,是三妹夫送的。他这个大女婿仅送副纸贺联。老丈人能不大动肝火吗?还算丈母善解人意,一把将丈夫搀到太师椅上,婉言相劝:"小两口冒雨赶来为您祝寿,孝心难得。您不该发这么大的火哟!"

且说香香听了这一番羞辱丈夫的话语气得面色煞白,两眼泪珠儿打转,本想拉上丈夫打道回府。怎奈双手被两个妹妹紧紧拉住,挣不脱身。母亲又在一旁好言相劝:"你爸爸就这驴脾气,霹雳火。你这一走,娘的面子往哪里放?"马森鑫心中怒气仍未消,挥手将林正亨赶到厨房劈柴去了。

厨下的一帮奴仆见大姑爷被老爷赶到厨房来了,个个幸灾乐祸,立即递了把柴刀给林正亨。那林正亨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平哪里干过这种粗活?他双手举着柴刀直抖颤,一刀劈下去,只削掉一片柴皮,第二刀再劈,没劈裂木柴,柴刀却砸在自己的右脚背上。顿时血流如注。多亏那位在灶下烧火的老妪见状,忙抓起一把沙县烟丝敷在林正亨右脚背伤口上,这才止住血,又扯下一块桌裙裹住伤口。这下林正亨成铁拐李了,走路一瘸一瘸的。管家见林正亨劈不动柴了,便唤他去端盘子。

开始上菜了。香香左等右等不见林正亨露面。她正想到厨房去找,却见林正亨一瘸一瘸地捧着长盘走进厅堂。长盘内盛着两盘鸡汤汆海蚌。香香怕出差错,忙起身去接应。谁知还是迟了一步。只听"哗啦"一声,两只青花瓷碗滑到地上碎成八瓣了,滚烫的汤汁溅在马森鑫身上。那件崭新的长衫是他上省城时买的,中午拜寿时才换上的。马森鑫连喊两声:"晦气!"接着瞪起一双豹眼,手指着林正亨的鼻子劈头盖脸又是一顿臭骂:"你这废料,什么事都做不来......"

香香直着脖子叫了起来:"爹,这就是您的不是了。"她咽不下这口气,当着众多客人的面顶撞起父亲来了,"我们是客人。哪有让客人捧盘的?好歹正亨也是秀才。你这么做不是有辱斯文吗?"马森鑫见女儿出面干涉,声调嚷得更高了:"秀才算什么?在这个家中是我这个当爹的说了算。不高兴,我还要让他端尿壶呢?"

香香也得理不让人,索性来个破罐子破摔:"做儿女的理当尽孝道。莫说是尿壶,到时候就是屎罐也得端。要端,大家轮流端,这才是道理。今天是爹四十大寿。凭什么二妹夫、三妹夫都坐在酒席上吃酒,让我正亨去捧盘子?"

"亏你还护着他?嫁这么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废料你不觉得丢人我还感到丢脸呢。

"我丢什么人?正亨一不偷二不抢,行得端走得正,一不辱父母,二不辱祖宗......"马森鑫暴跳如雷,一时气糊涂了:"行,行!你这辈子就跟着这个废料好了。从今以后,我这个家的门槛你就别想再踏进来了。

香香是个烈性子的人,哪能忍受这番羞辱的话?气得她一把拽起桌脚,将整桌酒宴掀翻在地。只见她柳眉倒竖,怒容满面:"做爹的既然能说出口,当女儿的就一定能做到。我们这就走。"众目睽睽之下,只见香香搀着林正亨的右臂走下台阶不辞而别。马森鑫狂怒未休:"你走了,永远就别再回来了。"已走到正门门槛边的香香听到此话后忙扔下林正亨,大步流星地奔到天井的厨案上操起一把锋利的菜刀,一阵风似地奔到门槛边,双手挥着菜刀在门槛上狠狠地剁了三刀。崭新的门槛上顿时出现了三道深深的刀痕。只见香香怒目苍天,对着厅堂上的客人歇斯底里地叫道:"苍天在上,从此以后香香我断了娘家路。若要想让我香香回来,除非门槛上这三道刀痕消失。"言毕,她"哐当"一声扔下菜刀,搀起林正亨头也不回地出了大门。气得马森鑫目瞪口呆。好好的一场生日宴竟闹得不欢而散。

从此香香断了娘家路。林正亨受了那番羞辱后更加发愤苦读,志在功名。日子如梭,转眼到四月初八。这天是香香母亲的生口。那马家自觉理亏,先是派次女银银来劝姐姐。结果碰了个软钉子。后来又派三女金金来,又吃了闭门羹。香香领着林正亨避到乡下族亲家去了。

四月初八这一天。马家办了一百桌酒席。马厝乡凡是能拿动筷子的男丁一律上席。过往客人也被邀入席。还搭了戏台唱了三天三夜闽剧。风光倒是风光,只是拜寿时少了长女与大姑爷未免显得有些尴尬。

光阴似箭,秋闱即将来临。林正亨肩背"包袱伞"启程前往京都赶考。苍天有眼,总算让这位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才子一举夺魁,中了头名状元。喜讯传到马厝,马家喜中掺忧。喜的是女婿中了状元,返乡省亲,光宗耀祖;忧的是留在门槛上的三道刀痕至今未消,女儿断了娘家路。让马厝全乡人耻笑。马森鑫急坏了,慌忙请出香香的娘舅炬炬去劝香香小两口子。林正亨倒很大度,不计前嫌,状元肚内能撑船嘛。香香却心硬似铁,任凭娘舅磨破嘴皮,仍是那句硬梆梆的话:门槛上的刀痕不消,不踏娘家路。听到这句话,丈母娘也急了,慌忙不迭地乘轿赶到女儿家中。谁知香香的脾气跟她爹一样犟。任娘说得唇焦舌干,半点不动心。急得娘几乎要下跪了。在一旁的林正亨看不下去了,帮丈母娘说了几旬:"香香,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说什么也得给妈留点面子呀!"香香撅着嘴巴背过身子,不理睬夫君。林正亨趁机附在丈母娘耳畔如此这般嘀咕一番。丈母娘脸上这才露出欢颜,喜滋滋地辞了女儿女婿回马厝去了。

一晃两天过去了。大清早,二妹银银闯进林正亨状元府中找香香来了,说是昨天中午父亲到岭前讨债,半夜回家时不慎从五丈多高的山崖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香香忙唤两个家丁抬顶轿子拿着林正亨名帖上松下请正骨名医林如嵩火速赶往马厝为父亲看病。

医生很快请到了,香香却坐卧不安。每隔半个时辰就要跑到门口探望一下。看医生回来没有?一直等到口落西山,才见一顶暖轿从岭上晃下来。晃晃悠悠,悠悠晃晃,晃到状元府前才停住。那林如嵩医生从轿中探出半截身子:"没指望了!"说完这句冷冰冰的话后。轿子就调头往松下方向去了。香香急唤备轿。话音未落,早有两顶暖轿停在状元府前。小两口赶回马厝一看,父亲却好端端的,正与母亲坐在后厅饮茶呢。二妹夫、三妹夫及小弟一家全围在二老膝前。香香愣了,如坠五里雾中。猛然间记起自己先前许下的诺言,忙猛跺一下脚。可自己的双脚早已踏进了娘家的门。木已成舟,生米早煮成熟饭了。香香急得连连跺脚:"我是指天盟誓的啊!门槛上刀痕不消,不踏娘家门。"她只怪刚才一时情急,心中乱了方寸,把此事忘到脑后去了。

马森鑫一听女儿的话,仰天发出一阵哈哈大笑:"你还为此事耿耿于怀呀!为父早将门槛上的刀痕盖住了。"他边说边牵着女儿的手来到正门门槛前。但见门槛上面钉着三排光溜溜的竹片。那竹片宽约一寸,厚约三分,削得又平又光,并排钉在门槛上。既整齐又美观。

"爹不该嫌穷爱富。这一切全怪爹。"说着,马森鑫就要下跪给女儿女婿赔礼,被香香一把扯住。父亲既然认了错,做女儿的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常言道:嘴舌与牙都会相碰的呀!"状元好腹佬!"二妹银银朝大姐夫竖起了大拇指。三妹也感叹不已:"度量高!"大家齐声赞道:"状元腹佬

能撑船!"香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林正亨一手策划的。从此以后,福州十邑每幢民居的门槛上都钉着三排整齐的竹片。那竹片削得光溜溜的,宽约一寸,厚约三分。既美观又大方,还保护了门槛。可谓一石三鸟。门槛刀痕的传说也流传至今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9:05

六、南雅堂医宗陈修园


陈修园又名念祖,字良友,号慎修,长乐县溪湄村人。他是清代的名医,一生著作甚丰,写下《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七十二部医书,被当时的医学界推为"一代医宗"。在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传说。

且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举人陈修园到京师赴考,寄寓于三山会馆。他本无意功名,自然名落孙山,正准备整装南归,光禄寺卿伊云林突然中风,伊家备了车请陈修园前去诊治。他赶到伊府时,伊云林已四肢僵直奄奄一息。请了京师许多名医,个个摇头辞谢。一家老少正哭哭啼啼准备后事。陈修园先伸出右食指放在病人鼻翼下试了试,见病人一息尚存,一tl,里踏实多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取出根银针,先在病人的人中上狠刺几针,接着针刺太冲、百会、涌泉等穴。强刺激、间隔大幅度捻针。半个时辰后,伊云林的眼珠子开始转动了。陈修园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条人命。接着他为病人开了两贴药,以后又复诊了几次,二十来天后,伊云林在家人搀扶下竟然可以下床了。从此陈修园名噪京师,请他医病的络绎不绝。车辆的轮印碾来碾去,横竖重叠在三山会馆前......

有一天,陈修园正忙着为一人病人扎针,一个年青的衙役不经通报,大摇大摆地闯进会馆。只见那人取出一锭黄金往桌上一掷,并将手中的帖子递给陈修园,冷冰冰地说了声:"王爷有请。"话语虽冷淡,一双善解人意的目光却显得很温和。

观又大方,还保护了门槛。可谓一石三鸟。门槛刀痕的传说也流传至今。

陈修园又名念祖,字良友,号慎修,长乐县溪湄村人。他是清代的名医,一生著作甚丰,写下《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七十二部医书,被当时的医学界推为"一代医宗"。在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传说。

且说乾隆五十八年(1793),举人陈修园到京师赴考,寄寓于三山会馆。他本无意功名,自然名落孙山,正准备整装南归,光禄寺卿伊云林突然中风,伊家备了车请陈修园前去诊治。他赶到伊府时,伊云林已四肢僵直奄奄一息。请了京师许多名医,个个摇头辞谢。一家老少正哭哭啼啼准备后事。陈修园先伸出右食指放在病人鼻翼下试了试,见病人一息尚存,心里踏实多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取出根银针,先在病人的人中上狠刺几针,接着针刺太冲、百会、涌泉等穴。强刺激、间隔大幅度捻针。半个时辰后,伊云林的眼珠子开始转动了。陈修园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条人命。接着他为病人开了两贴药,以后又复诊了几次,二十来天后,伊云林在家人搀扶下竟然可以下床了。从此陈修园名噪京师,请他医病的络绎不绝。车辆的轮印碾来碾去,横竖重叠在三山会馆前......

有一天,陈修园正忙着为一人病人扎针,一个年青的衙役不经通报,大摇大摆地闯进会馆。只见那人取出一锭黄金往桌上一掷,并将手中的帖子递给陈修园,冷冰冰地说了声:"王爷有请。"话语虽冷淡,一双善解人意的目光却显得很温和。

陈修园接过帖子一看,猛吃一惊,原来是军机大臣和坤请他看病。提起和坤,无人不恨。他仗着手中的权势在京师巧取豪夺、滥杀无辜,连外国进贡的珍品他都敢占为已有......对和坤的劣行,陈修园早有所闻。他极不愿意去见这位千夫所指的贪官,便不冷不热地应道:"请稍候。"又忙着为病人扎针,摆在桌上的黄金连瞧也不瞧。那人只好紧皱眉头耐着性子坐在一旁等候。陈修园心中很不愉快,磨磨蹭蹭,拖了近一个时辰,又磨磨蹭蹭走到内室换了身新装,然后才对来人说:"走吧!"那锭命酽仍然扔在桌上。

一顶八抬大轿早候在会馆外。陈修园上了轿。衙役抬着轿在大街上走了一会,拐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府。好座幽深的王府!轿子在里面七弯八拐。一会是亭阁,一会是假山喷泉,一会儿又是花坛绿树,转得陈修园头晕脑胀,辩不清东西南北。陈修园感慨万分:"真是侯门深似海啊!"轿子在里面走了许久许久才来到和坤住所。陈修园下了轿,由那衙役指引来到一座装饰华丽韵宫殿。

刚坐定,丫环就捧上参汤。陈修园仅呷一口就进入内室为和坤诊病。他看见和坤面色浮肿,身上盖床波斯毯,像条刚打捞上来的落水狗似的身子缩成一团。原来和坤双脚萎缩不能下床,请了许多医师无济于事。陈修园不亢不卑地朝和坤拱了拱手,算是见面礼吧。说句心里话,对和坤他是深恶痛绝的,巴不得他早死早好,因为他干的坏事太多了。然而作为医生,他又不能见死不救。他就是抱着这种矛盾的心理先仔细地查看一下和坤的病脚,冷静地思考片刻后,决定先采取民间传统的疗法--炙,用艾叶烧灼丧失机能的病脚,忙到天黑才回到会馆。

陈修园接过帖子一看,猛吃一惊,原来是军机大臣和坤谙他看病。提起和坤,无人不恨。他仗着手中的权势在京师击取豪夺、滥杀无辜,连外国进贡的珍品他都敢占为已有......对和坤的劣行,陈修园早有所闻。他极不愿意去见这位千夫所指的贪官,便不冷不热地应道:"请稍候。"又忙着为病人扎针,摆在桌上的黄金连瞧也不瞧。那人只好紧皱眉头耐着性子坐在一旁等候。陈修园心中很不愉快,磨磨蹭蹭,拖了沂一个时辰,又磨磨蹭蹭走到内室换了身新装,然后才对来人说:"走吧!"那锭互好仍然扔在桌上。

一顶八抬大轿早候在会馆外。陈修园上了轿。衙役抬着轿在大街上走了一会,拐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王府。好座幽深的王府!轿子在里面七弯八拐。一会是亭阁,一会是假山喷泉,一会儿又是花坛绿树,转得陈修园头晕脑胀,辩不清东西南北。陈修园感慨万分:"真是侯门深似海啊!"轿子在里面走了许久许久才来到和坤住所。陈修园下了轿,由那衙役指引来到一座装饰华丽的宫殿。

刚坐定,丫环就捧上参汤。陈修园仅呷一口就进入内室为和坤诊病。他看见和坤面色浮肿,身上盖床波斯毯,像条刚打捞上来的落水狗似的身子缩成一团。原来和坤双脚萎缩不能下床,请了许多医师无济于事。陈修园不亢不卑地朝和坤拱了拱手,算是见面礼吧。说句心里话,对和坤他是深恶痛绝的,巴不得他早死早好,因为他干的坏事太多了。然丽作为医生,他又不能见死不救。他就是抱着这种矛盾的心警先仔细地查看一下和坤的病脚,冷静地思考片刻后,决定垒采取民间传统的疗法--炙,用艾叶烧灼丧失机能的病脚,忙到天黑才回到会馆。

第二天,陈修园索性溜出会馆,躲到一个同乡家中聊天,直到夕阳落山才回来。他不想跟和坤这样的人打交道,惹不起还躲得起。谁知昨天那顶八抬大轿又等候在门口。那衙役正坐在台阶上闷闷不乐地抽着烟。陈修园找不到借口,只好又坐上轿子到王爷府,忙到半夜才回会馆。

和壬申怕陈修园又溜,翌日天未明就叫衙役把轿子抬到三山会馆。那衙役正蹲在轿前。陈修园无可奈何,只好又坐上轿子。就这样一次又一次,连续炙了十来次后,陈修园改用针刺,分别在足三里,阳棱泉、悬钟穴太下针。这是陈家祖传的绝招。深进针,强刺激。一个疗程后,和坤说两腿有酸麻的感觉。陈修园仍以足三里为主穴,涌泉、三阴交两穴配合治疗,同时用家传的单方南天竹炖猪蹄给和坤服用。又针刺一个疗程后,和坤竟能下地行走了。"神医!神医!"和坤竖起拇指,那洋铁板似苍白的脸上露出少有的笑容。

过了两天,和坤备了份厚礼,亲自到三山会馆酬谢陈修园。恭维一番陈修园后,和坤便问他今后有何打算?陈修园回答:"待过了冬就回长乐。"和坤连喊三声"可惜"后说:"先生医术胜过扁鹊,超过华佗。海疆小城,弹丸之地,无法施展先生宏图,不如留在京师!"和坤带着惋惜的口气劝陈修园留在北京,说他可以向皇上保举陈修园当太医。陈修园知道这是食饵。他鄙视功名,更厌恶和坤为人。他不想当笼中鸟,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手中掌握的医术为平民百姓解除痛苦。他婉辞了。

和坤不死心,隔上两三天,就叫一名说客到三山会馆劝说陈修园。陈修园却归心似箭。有一天,他在京城街上蹈踺,恰巧碰到一位长乐乡亲。那人告诉他今年闽江发洪水,福州府十邑疟疾流行,打摆子的病人一批又一批躺在床上。陈修园真想插翅飞回福建,却被和坤拦住不放。他发现近来三山会馆四周形迹可疑的人越来越多。他走到哪里都有人跟踪。

这一天傍晚,夕阳在山。和王申府的那个衙役又来了。陈修园猛一愣:只见对方换了身新装,使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更显得英气逼人,仍是那句冷冰冰的话:"王爷有请。

换了顶两人抬的小轿子停在门前,陈修园刚坐进轿中,便闻见一阵异香,没等他张l:1喊一声,只觉得整个身子一软,如同一团面似地瘫倒在轿中。等他醒来时,已是下半夜了。只见四周是一片荒野。轿子没了,只有他和那个衙役站在一处河岸上。身前是流水,身后是沼泽。一阵冷风吹过,无边无际的芦苇开始发出一阵嗖嗖的响声,阴森森的,如同鬼哭狼嚎。陈修园以为自己遭绑架了,便壮着胆问:"我与你无冤无仇,你把我弄到这里干什么?"

只见那衙役"嘘"了一声,忙用手掩住陈修园的嘴:"先生莫嚷,我是冒死救先生来的。有话到船上再讲。"话声刚落,只见从芦苇丛中晃出一只小船,悄无声息地将陈修园与那衙役接上船后,那小船又隐没到无边无际的芦苇丛中。

那衙役用衣袖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后,才向惊魂未定的陈修园讲述详情。原来今天上午,和坤通知他,快去收拾一幢院子,让陈修园搬进王爷府中住。他听后惊出一身冷汗:好个贪得无厌的和坤!陈修园搬进来后就成为笼中鸟了,没法再搬出去了。他决定冒死搭救陈修园。考虑到京师遍地都有和坤的耳目,万一走漏风声就有生命危险。他只好铤而走险出此下策,先用蒙汗药将陈修园蒙昏,出城后改乘马车,怕和坤派人追击,不敢走官道专挑乡村小道直驰运河。

如今总算逃出了虎口。

陈修园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地拉住那壮士的手连声喊谢:"我算是脱险了。可壮士你却回不去了。"那壮士听后呵呵一笑:"先生不必为我担忧。我上无老下无小,是土地庙前的旗杆一光棍一条,走到那里都饿不死我的。

"请问壮士尊名贵姓?......"那壮士挥手打断陈修园的话头:"f匕乃一介草民,就像河岸边的芦苇自生自灭,先生不必惦记我的姓名。我是仰慕先生的医德与人品才下定决心冒死前来搭救先生的。先生能用自己所掌握的医术为平民百姓解除痛苦,这就是我的最大的愿望了。

"谢谢壮士!谢谢!谢谢!"陈修园含泪说完这一席话后,两人已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天亮时,小船驶到运河边一个大码头上。这里离京师有四、五百里之遥。天高皇帝远,和坤鞭长莫及。那壮士送陈修园上了一艘客船后,上了岸。客船缓缓地移动着,陈修园两眼噙着泪水久久地屹立在船头上......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3:59:34

七、十载官司,三任县令


长乐县城上巷山有幢畸形的民宅叫德春埕。这民宅东边重(两直,厅堂房,墙边房),西边轻(一直,厅堂房),厅堂房外还有条窄窄的墙弄,墙弄外又有一条小巷,可以通到中进后进。这种样式的房子当地人称作失重。不仅长乐县少有,在闽中也不多见。这是怎么回事?提起它来话可长呢。

这幢民宅的主人叫郑德春,当年是长乐首富。这德春是靠开酒库发家致富的。当时长乐县城流传着这么一条谣谚:

德春埕的酒坛比长乐县城的饭碗还多,仅他一人就在长乐县城开了三家酒店:百和、千和、万和,号称郑半城。当时长乐县城有五千灶,以一家20个饭碗计,德春埕内整整有十万个酒坛。可见郑德春是如何富有了!

郑德春发家后即开始起盖这幢私宅。原计划三落(三进)直透,每落均六桶五柱出游廊。谁知这郑德春是个有命挣钱无命享福的薄命人。德春埕中进刚盖好,他就撒手人寰。这下麻烦就来了。原来郑德春娶有两个老婆,中进归大婆(原配)俞氏,前进归细姐(小老婆)林氏。大婆半声仔屁未放,仅细姐生了个男孩祚光,刚满三个月。林氏生得很美,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德春在世时,大婆细姐两人就不和。德春一死,两人矛盾更深了。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前进上房棵时,大婆出来干预了:要在前进西边留一条巷子供中、后两进通行。细姐自然极力反对。原来闽中的民宅布局完整讲究对称。六楠五柱的房子注定是正厅(前后厅)一间,东西厅堂房,墙边房各一直(前后房)。如果在西边留一条巷子,西边的房子仅剩下一直厅堂房,这幢房子就失重了。大婆细姐脸红脖子粗地争吵了好几天,又请来里亲外戚调解,均告无效。大婆一怒之下,一张状纸告到县衙。

列位:古代做官的最喜欢民间有人打官司了。常言道:"衙"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官司打得越大,时间拖得越长,当官的就越喜欢。过去有人讲强盗在深山。其实盗亦有道。真正的强盗是在公堂上。过去民间就有这么句谣谚:芝麻官,大强盗,坑了原告吃被告。这不,这大婆的状纸一递到长乐知县耿茂手中,这糊涂官的两眼就笑得眯成一条缝了:财神爷光临了。

细姐见大婆告她,半点不惊慌。什么原因?她有"天线"。原来这耿知县是细姐的表兄,姑仔舅仔。一张二百两银票就封住耿县令的口。果然不出所料,耿县令匆匆过了两堂后,就将原告的状纸驳回。大婆的官司输了。在一阵阵震天轰鸣的爆仗响声中,德春埕前进的大梁终于竖起来了。谁知好事多磨,前进大梁竖起来不到半月,东边墙边房房顶上的瓦刚铺好,耿县令得暴病死了。朝廷又派了个姓羊的知县来长乐。此君举貌不扬,猴头老鼠耳,一嘴暴牙,瘦瘦的两颊刮不出四两肉来。大婆输了官司,咽不下这口气。羊县令上任才三天,又一张状纸将细姐告到公堂上。

状子是接了,三个来月却不见动静。光打雷不见雨点下来。大婆有点急了,便问手下的大管家。那管家晃着两只圆溜溜的鼠目答道:"这还不清楚吧?县令的意思叫"自ff7出点血。现在的社会犬仔抱过门槛都要钱,打官司就是要用钱铺路啊!"大婆二话未说,立即拿了张两百两银票交给大管家。那羊县令收到银票时,眼睛笑眯了:恭喜发财,贺喜发财,赵公元帅,不请自来。

常言道:世间没有不透风的墙。此事很快让细姐知道了。她也慌忙不迭托人拿了张银票送给羊县令。比大婆多了五十两。那贪得无厌的县令连声"谢"也没说,一Vl吞了那银票。就这样,白花花的银子如同流水似地从德春埕中流了出去。一任期满,足足让羊县令捞了万把两银子。羊县令见是个肥缺,又用搜括来的不义之财贿赂上司,留任长乐。两任期满,羊县令不费吹灰之力捞走了三万两雪花银后,坐着八抬大轿哼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优悠游哉地离开长乐。那幢盖了一半的德春埕仍旧孤零零地遗弃在上巷山。任风吹雨打太阳暴晒。

长乐地处海疆僻壤,是个穷县。谁都不愿来长乐当县令。出了郑德春大婆细姐这么一桩官司后,长乐知县一职成了肥缺,许多人争着到长乐来。那福建巡抚大喜过望:天上掉下块馅饼来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不捞白不捞。他勾结吏部官员,公开卖官。结果福清阙举人以1万两银子买下长乐知县这一七品芝麻官。

大婆见官司没打赢,耿耿于怀,阙县令一上任,她就吩咐大管家拿了张300两银票连状纸一同递给县令。

两天过后,阙县令升堂问案。这桩拖了七年之久的奇案成了长乐市民热门的话题。衙门前围了很多人。一片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

阙县令升堂了,市民们却大失所望。这审得什么案啊!只传原告不传被告。世间有这样审案的吗?这个糊涂官今天究竟要玩什么把戏?

只听惊堂木一响,阙县令板着生铁般阴沉的面孔抓起那张银票朝众人高高一扬,对俞氏厉声喝道:"俞氏,你给本县送银票是什么意思?"俞氏是妇道人家,哪见过这种阵势,早吓得尿了裤子。老半天,才听她抖着身子应了声"这......这这是......民妇......一点点......心......心意。

"放肆!"又是一声惊堂木炸响,"你这不是公开贿赂本1县吗?本县乃朝廷命官,为官多年两袖清风,岂能为了这区区三百两银子污了我一世的清白?"阙县令故意拖长声腔,慢条斯理地应道:"贿赂朝廷命官,本当严惩,姑念你是女流之辈,且又是初犯,特从轻发落。"只听阙县令突然提高声腔,正义凛然地朝堂下喊道:"来人!拖起俞氏赏嘴十下,三百两银票充公。

话音未落,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衙差冲了出来,拎小鸡一般拖起浑身颤抖的俞氏。一阵响亮的掌声响彻公堂。

"退堂!"随着两班衙差威严的吆喝声,阙县令威风凛凛地退到衙门后面。

阚县令这一顿巴掌把大婆打愫了。常言道:无官不贪。做官不为钱,转厝(回家)没盘缠。世间哪有不吃腥的猫?

还算大管家的脑袋比较清醒:"这狗官怕是嫌我们的礼送的太薄了。"大婆痛苦地呻吟一声,两颊发肿,使她说话咬音不准:"依......依你看看看要要......要送多多多少少少钱?"

大管家伸出右巴掌翻了六翻:"暂先送三千两投石问路吧。""这么多?"大婆倒抽一口冷气,结结巴巴地应道:"这这官......官司再再......再打打打下去......我我我们怕怕......怕要要要要倒倒倒......灶了。"大婆心中自有一本难念的经。几年官司打下来。郑家元气大伤。三家酒店倒了两家。酒卖不出去,酸了。一坛坛倒在天王寺的荒郊野岭中,臭气熏天。

"可是......,"大管家的话应得吞吞吐吐,"打了六七年的官司了,收摊就等于认输。那是要被人笑死的。

这一席话棉里藏针,顶厉害的。本来挨了一顿嘴巴后大婆已经心灰意冷了,听了大管家一席话后犹如火中泼油,火苗腾地又窜了起来。她一狠心,手捂着发肿的两颊咬紧牙根给大管家下指令:"明天,送三千两银票给这狗官,即使倾家荡家也要奉陪到底。这叫争气莫争财。

到底是钱能通神。仅仅隔了两天,阙县令就发下传票,传原告被告到县衙。百姓们都聚在县衙前看热闹来了。县城几乎是万人空巷。两天前那场假戏阙县令演得真妙,确实蒙蔽了不少人。大家都以为长乐来了一位清官。许多人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为的是一睹这位父母官的丰采。那阙县令是只老狐狸,非常狡猾。他不露声色地听完原告的控诉后又耸起前身耐心地问细姐林氏:"被告林氏有什么要说的?"

"民妇不服。"林氏莺声叫道,略微抬起头。就在这抬头的一刹那,恰巧与阙县令打了个照面。阙县令心中一震:好一个绝色女子!整个身子朝后仰靠在公座椅上,心中邪念顿生:此番我要来一个财色双收。阙县令魂不守舍,耸直身子听完林氏的申诉后,匆匆宣布:"退堂!容本县实地勘查后再酌情处理。

列位,古代的人进官场前,先要吃一洗心汤,把良心洗掉,然后再烧一份告天纸,把天理告辞。这样你才能在官场混下去,不然就不要做官了。那阙县令退堂后,欲火难禁,一夜不曾睡着。次日,天刚亮,就坐了一顶八抬大轿,带了师爷,匆匆赶往上巷山。

细姐见县令一大早赶到家中,心中很是惊异,忙给知县让座。阙县令向师爷扫了一下眼色。师爷知趣地退到去了。细姐的贴身丫环翠翠也抱起祚光溜到玩耍去了。屋里只剩细姐与阙知县二人。一阵脂粉的香气直灌阙知县的鼻腔。那细姐双手捧着茶盘款款来到阙知县面前,莺声呖呖:"县尊大人请用茶。"如同花间莺啼。阙县令魂不守舍,接过茶盅呷了一口,赞道:"依姐的茶好香啊!"趁机一手拉过细姐的玉臂亲了一口:"依姐的手更香!"

细姐顿觉浑身无力,心口狂跳,却不敢张口喊叫。阙县令是情场老手了,早把女人的脾性摸透了。他一把将细姐揽到怀里,右手在她的肩上轻轻地抚摩着,摸完又移到胸前,轻声问了句:"你想打赢这场官司吗?"细姐满脸羞红,没敢吭声,只轻轻点了点头,任对方的手在她胸前乱摸。

"你家大婆可真舍得下本钱,送了整整三千两银子孝敬本县。"阙县令的声音,"你送什么给我?"说完,一张大嘴早已贴在细姐的香腮上。

"民妇......愿......愿......只是此地......不妥。"身子早犹如一滩泥瘫在阙县令怀中。阙县令一把扯断细姐的裙带,双手轻轻地托着她的后腰抱到后房。

为了不引人生疑,阙县令与细姐干完那事后,又摆着八字步到中进去找大婆。他装模作样地向大婆打听这打听那,了解这桩案子的前因后果,呷了几口热茶,屁股没坐热就离去了。从此,阙县令三天两头就派人将细姐唤到衙内。县衙北面有道后门,门外是一片乱葬岗。天黑时连条鬼影都不见。这事自然做得很神秘。人不知,鬼不觉。真美了这阙知县,财色双收。鱼与熊掌兼得。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尽管这对野鸳鸯做得很隐蔽,还是传出了风声。那大婆见几千两银子打了水漂,捶胸顿足,心中又急又恼,一声长叹,从她嘴里呕出两口鲜血。大管家阴着脸一言不发,等在场的两个丫环将大婆搀到床上躺下后,才提起笔来写下四个字:以毒攻毒。大婆面色苍白似纸,沉思好大一阵后猛一咬牙:"就这么办!明天你马上到福州城冬梅青楼给我买回一个绝色女子。要没□□的。

两天过后,大管家果然从福州城领回一个叫玉珠的绝色女子。那女子年方二八,面如敷纷,唇若抹丹,眉弯似月,目闪双星,容貌赛得过西施。有新的,自然要弃旧的。望着风度嫣然的倾城佳丽,阙县令身上的根根风流筋都在抖动,七十二块骨头也酥得快要散架了。大管家转身刚走,他便迫不急待地反扣上房门。那玉珠是读过《诗》的,也肯脱套,不消得阙县令死拖硬扯,顺手带带也就上床了。云收雨散之后,阙知县心满意足地哼起《关睢》来。老牛吃嫩草。这一番的乐趣比洞房花烛夜还消魂百倍。从此以后,那阙县令整日拥着玉珠在消魂场中尽情享受,早把那二锅头林氏撇到爪哇国去了。大婆的这一手美人计来得可真叫绝。不到三个月,阙县令升堂判案:锯断德春埕细姐前进横梁,沿前进西面墙边房正中取直砌起一道墙。墙外留条窄窄的巷子供中进、后进自由出入。细姐的官司彻底输了。

就在锯断大梁的当天晚上。更深夜静,羞愤交加的细姐先是发狠心掐死十岁的亲生儿祚光,而后解下裙带悬梁自尽。四代单传的郑德春从此算是彻底地断了香火。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4:00:09

八、司马门前扫落花


长乐风俗:过年期问不能动扫帚,也不能倒垃圾,直到初四开假后才可执拂拿阎。据说触秽神祗要倒霉破财。唯有东门兜的司马第子孙例外。他们遵循祖宗遗制初一早起,不分主仆举家老少各自拿着扫帚清扫庭院花台的枯叶落花。自古就有"司马门前扫落花"传说。你知道这沿续至今的陈氏家族所特有的习俗的来历吗?这故事发生在明朝中叶。原来长乐县城的豪绅富户莫过于"五第十八里",东门兜的司马第就是五第之一,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陈省的府第。陈省字孔震,号幼溪。未发迹前,一家居住在东门兜一幢低矮的四楠三间排的破瓦房中。嘉靖三十八年(1559),陈省高中进士,官授兵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当了大官,自然就不会再住破瓦房。陈省决定将破旧的祖屋扩建成司马第。要扩建司马第,就得占用四周百姓的地盘。百姓怕官。官字两个口。有势使势,无势顺势,惹不起还躲得起。祖屋附近的几十户居民只得俯首听从侍郎大人摆布,乖乖地迁走了。一声屁也不敢放。百姓是迁走了。可是众人共同敬奉的神灵是不好驱逐的。香火旺盛的"祠山庙"就坐落在侍郎大人的祖屋南边。庙不迁,神不走,府第怎建?侍郎大人苦思冥想:要以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把神灵"请"走。否则众怒难犯。即便以权势逼迁,日后也难安宁。读书为官者毕竟胸脯上穿洞洞一多的是心眼。只见侍郎大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有了。他唤过两名亲信仆人,如此这般交代一番。

翌日,是农历十五。清晨,乡人依照惯例要上庙烧香。侍郎大人也起了大旱,带夫人小姐及一大群仆从丫环上庙进香。众人一到"祠山庙"中,尽傻眼了,庙里的大香炉不见了!一时问庙里庙外吵喳喳、乱哄哄。大伙都没了主意。侍郎大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虽然也焦急万分,临事却不乱。他派遣仆人乡邻分头去寻找。你道香炉跑到哪里去了?原来自己安了两条腿跑到二里外十洋街文洽浦边乘凉观景致去了。于是侍郎大人重整冠袍,双手拈香,在众人拥簇下十分虔诚地徒步来到文洽浦边,把香炉"请"回祠山庙里。香炉安然,神灵无恙。众人自然无限宽慰。

谁知到初一清晨,众人要烧香之时,香炉又不翼而飞了!再找,还是在十洋街文洽浦边。如此十五、初一反复三五次,众人愕然不知其故?就在这时,侍郎大人出场了。他请来了父老乡绅,告诉他们说:这是祠山爷显灵,他嫌弃旧庙地处喧哗闹市,喜爱文洽浦边清静好风水。为确保乡里安宁,自己愿意拿出钱在浦边另建新庙。言毕,侍郎大人当即掏出五十两银票一张,交给父老乡绅。众人见侍郎大人发善心施钱财建新庙,自然感恩戴德。哪有不允之理?众人收下了银票。于是在文洽浦边建了座新庙。新起盖的祠山庙富丽堂皇,L11日庙要气派多了。择黄道吉日,侍郎大人带领众乡亲热热闹闹、堂堂正正地把祠山爷"请"到那边去了。

旧庙拆除了,原地方自然让给侍郎大人盖府第了。不到两年时间,一幢壮丽辉煌的司马第屹立在县城东门。这一切众人自然都蒙在鼓里。须知香炉移位这一着巧计乃是侍郎大人一手安排的。是他指使亲信仆人在十五、初一头天晚上悄悄将香炉搬到文洽浦边去呢。

司马第峻工了。其高大巍峨是县城首屈一指的。只见风火高墙上,两个螭头直冲宵汉,四周庭院如人上林。门前还蹲着两尊青石狮子,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令人望而怯步。这一年正月初一,天未亮,侍郎大人就起床了,信步于大厅前宽阔走廊上。耳听树梢上的鸟语,鼻闻庭间的花香,老谋深算的侍郎大人回想这一切都是自己巧妙安排,自然自豪无比,一时诗兴大起,吟道:

当年此处数十家,而今统作一官衙。

第三句正待联上,隐约庭前有人影往来,轻声应道:

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

侍郎大人以为自己老眼昏花耳朵听错了,未加理睬,依旧只顾优哉游哉地迈着八字步低头咏诵:"当年此处数十家,而今统作一官衙。"谁知那声音又移到庭前左边去了:"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

侍郎大人好生懊恼,不知是人是鬼,败人意兴。他顺手从地上拾了块半截砖扔了过去。"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那声音已移到庭前右边。侍郎猛喝一声:"是谁?"庭前树枝轻摇,枯叶落花纷纷飞扬。庭前左右两边同时响起声音来:"祠山有日开灵眼,司马门前扫落花。"这下侍郎大人有点怵了:"莫非秘密泄露了?"这事做得很隐秘,天不知地不知,神不知鬼不知,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不过也很难说,许是手下人办事不慎露了马脚。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流水落花春去也!"侍郎大人咏起前人的诗句,心里又一阵发怵:"这是不祥之兆!为建造这司马第,不知耗费我多少精力与财力。说什么也不能让陈氏家族败落。"又一阵轻风掠过庭院,几片落叶掉在侍郎大人身上。他灵机一动,从中受到启发,想出了一个逢凶化吉的方案。对!就这么办!大年初一扫落花枯叶,把霉气扫走,就能永保我司马家世昌盛!见天已麻亮,侍郎大人立即返回后院,唤醒老少与仆人,吩咐各自拿着扫把,清扫庭院花台。用现实的"扫落花"替代好景不长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不祥征兆。第一年过去了,司马第内没灾没难,但侍郎大人总觉得心里碍着什么,耿耿于怀。毕竟是做了亏心事。他整天提心吊胆,耳边总是响着"扫落花"的声音,搅得他寝食难安。夜里常做恶梦。他追悔莫及。金厝边,银乡里。自己所作所为愧对乡人。他吩咐家人铸了尊跟真人一样高的祠山神铜像,置放在文洽浦边的新庙中,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同时给搬迁走的几十户居民每户补发二两银子。第二年正月初一,侍郎大人病倒在床上,但他仍挣扎着爬起床,领着全家老少清理庭院花台的枯叶落花,并当面交待要将其列为祖制,让子孙世代沿续。临终前,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子孙:要安份守己,不能"侍势凌弱"。从那时候起,司马第的子孙每年正月初一天亮时都要打扫庭院。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4:00:32

九、陈文龙负荆请罪


福州府长乐县二十三都有个村庄叫阜山。一姓为姚,又叫姚坑。村后有个书斋叫明教堂。书斋前面濒临波涛汹涌的东海,后面是石山。山顶褐色岩石裸露,连土也是褐色的,漫山遍野都是铜钱大风化的石片。风一吹,石片哗哗作响,加上那山的形状像金元宝,当地人便称它钱堆山。传说这书斋就建在元宝穴上。地灵人杰,凡在这书斋里读过书的,赴京应试个个金榜题名。其中姚颖开头门炮,中了状元;不久姚勉也高中魁首。明教堂好了不起!小窟出了大螃蟹,十载两状元,双星联袂。四周农家子弟纷纷慕名前来明教堂求学。

明教堂任教的先生姓边,单字名凤。他自幼聪慧,笔走龙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家有五斗米,不教伲仔痞。"以他的才干中进士不需费什么气力,但他生性耿直,厌倦仕途,更厌恶官场那种阿谀奉承的风气,宁愿呆在阜山当孩子王。他治学严谨管教有方,姚颖、姚勉皆出自他的门下,把原先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堂办成闽中一流的学府。陈文龙也在明教堂内读书。当时陈文龙养父陈黎刚死不满百日,寡母林氏一人经营京果店。一幢好端端的大瓦房,四周墙壁全塌了,只剩下木架子支撑着,这木架子不能再垮了呀!

私塾的学生入学先要学作"对"。这对仗乃是诗的灵魂。"对"作得好,诗自然也好。陈文龙生性聪颖,边先生才讲一遍,他就已经掌握作对的技巧了,再不肯认真听讲,趁边先生背过身子,悄悄地从口袋中掏出只蟋蟀。

"天对地,风对雨......前门对后户......"边先生正抑扬顿挫地朗读着。突然课堂上传出一阵蟋蟀呜叫:"知......知......知......知......"朗读声戛然而止。边先生惊愕了。他手持戒尺,板着面孔,踱着方步来到陈文龙面前。

陈文龙自知闯祸了,忙立起身。只见他双手垂直脑袋低勾,蟋蟀早三蹦两跳不见影了。

啪!边先生用戒尺敲击桌面,"将今天教的课文背诵一遍。"小菜一碟。陈文龙脑袋一晃,流利地背诵:"天对地,风对雨......前门对后户......"

边先生仍不饶恕:"光会背诵还不行,"他沉着脸挥手斥道,"我这里有副上联,你要对得好才能免打。"随口吟出上联:"斋小名声大。"这斋自然指明教堂,莫看它地处海疆僻壤,竟连出姚颖姚勉双状元,声名远播。下联要对好可不容易。五黄六月的天气,闷热难当。书斋内鸦雀无声。闷、热,几十双目光一齐注视着陈文龙。大家暗中为他担心,这边先生的戒尺是顶厉害的。陈文龙肯定要吃"麻笋干炒肉"了。陈文龙小眼珠漾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只听他轻轻地念了起来:"人微志气高。"边先生又出了副上联:"眼中沧海小。"陈文龙神态颇为自负:"身上白云多。

边先生见连出两副上联都没能难倒陈文龙,很是惊讶。他两眼一转,笑着出了副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上月底,边先生到县城参加诗会。有位诗友出了这副上联,难住了百十名文朋诗友,竞无一人对得出下联。今天他特意将它搬出来考陈文龙。

边先生原以为此联定能考住陈文龙。谁知陈文龙绝顶聪明。他仰着脑袋,不到一筒烟功夫,就对出下联:"鹦有雌雄通叫哥。

边先生暗中称妙,好马坏脾,天无满月。这小孩是调皮,可人绝顶聪明。引导得法,是块好料子。于是他放下戒尺,面色温和多了:"这一顿手板暂时先记着。将来再犯规,新账旧账一齐算。

陈文龙自幼缺少管教生性顽皮,像一头没拴鼻的牛仔,安分没几天又故态复萌。

这是一个夏日的下午。天气十分闷热。蝉不鸣,鸟不啼。太阳像烈焰般炙着贫瘠而干燥的沙园。在大海与陆地交接处,凝聚着一团淡淡的海气。明教堂内,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听边先生讲课。今天边先生出的上联是:梅馥通三岭。正当学生交头接耳议论时,外面有人来叫边先生。边先生将讲台上的书收进抽屉后告诉同学:"先生有事出去一下,过会就回来。"临走前,还瞪了陈文龙一下,似警告他少惹是生非。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陈文龙见边先生不在,手又开始发痒了,偷偷地将一只螃蟹放入讲台抽屉中。不一会儿,边先生汗水淋淋地回来了。他拉开抽屉去取书本,右手拇指便被螃蟹的钳子夹住了,疼得他额上直冒冷汗。他猛一把将螃蟹摔在地上,一脚踩死。不用问,准是陈文龙这小子干的。边先生气得掀须顿足:简直无法无天!他抹一下额上渗出的弱汗,将陈文龙唤到讲台前,板着面孔厉声呵斥:"跪下!"众目睽睽之下,陈文龙低勾着脑袋双腿跪地。边先生的1白眼珠朝上一翻,瞅着陈文龙喝道:"伸出左手掌!"

陈文龙此时早已芒刺在背,汗透衣衫,他战战兢兢地伸出左手掌。边先生挥起戒尺,先打陈文龙的左手掌,接着又打他的右手掌。左右手掌各打十大板,随后宣布将陈文龙革退。陈母见文龙被明教堂革退回家,很恼火。"子不教,父之过。"父亲死了,这责任自然由母亲承担。她怪自己平Ft太溺爱文龙了。只知道疼他、爱他,给他吃好的、穿好的,却忽视了培养儿子的道德。棍棒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打也是爱。她从墙上取下竹板。平日,她一次也没打过孩子。这次说什么也不能再惯他了。明教堂创办十余载,从未革退过一个学生,这是陈门的耻辱。祖宗的面子都让这逆子丢尽了。陈母用手拭去竹板上的灰尘,厉声呵斥:"跪下!"眼眶里充溢着泪水。陈文龙见母亲今天要来真的,心中也怯了,乖乖地双膝一屈,跪在地板上。陈母咬紧牙关,扬了扬手中的竹板,她用忧伤的目光望了儿子一眼,又问:"先生打你了吗?"陈文龙畏葸不前,更不敢正视两鬃斑自的母亲。陈母拉过文龙手掌一瞧,只见上面血迹斑斑。

陈母说,"先生打得太轻了,"身子颤栗了一下,"娘还得再好好教训你一番。一皇二师三父母。侮辱先生就是侮辱父母。"话音未落,陈文龙左巴掌已挨重重一记竹板,两颗泪珠慢慢地从陈母的眼角溢出......

"娘!"陈文龙杀猪似地嚎叫起来。

"娘呀,儿知错了!"陈文龙连声告饶。他紧紧抱着母亲双膝,痛哭流涕:"儿知错了呀!"

"砰!"竹板丢落在地。陈母忙将文龙从地上搀起,紧紧地搂着他,满脸热泪纵横:"孩子,娘这是为你好呀!"声音惨切而哀婉,充满着深沉的母爱。母子俩抱头号啕大哭。

第二天,陈母让陈文龙提上竹板到明教堂向边先生负荆请罪。书斋内气氛很严肃。陈母将陈文龙领到边先生面前。陈文龙一脸愧色。他两手高举竹板双腿跪地,含泪叫了声:"学生错了,请先生狠加惩罚!"

陈文龙悔恨交加声泪俱下,在先生面前长跪不起。那是忏悔的泪水,那是觉醒的泪水,那也是真诚的泪水。它表明要痛改前非,与荒唐无知的昨天告别。

边先生忙把陈文龙从地上扶起:"快起来,能知错就好。"为人师的都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学生既知错,就不必多加指责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况是小孩呢!于是边先生收回成命,陈文龙又回到明教堂了。

陈母一顿竹板使陈文龙彻底醒悟了。他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也明白不少的道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发愤苦读,一盏孤灯伴着陈文龙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竹笋出土节节高,梅花香自苦寒来。五经三史,六韬三略,陈文龙无有不晓。宋成淳四年(1268年),陈文龙状元及第,授宣议郎。后来元兵南侵,陈文龙磬尽家财招募兴化军,扯起反元大旗,与元兵抗衡,讨逆除凶,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名垂千古的伟大。

天涯 发表于 2009-8-31 14:00:59

十、芒神与观世音


许多佛教的善男信女对观世音非常崇拜。她慈眉善眼心地善良,平口善于观察世间情况,为世人排忧解难,是民间的一位保护神。大家都亲切地称她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且说有一次,观世音菩萨化装成一位道姑,腾云驾雾来到世间。在长乐五里洋,观世音看见一群农民正在犁田翻土。只见一人在后扶犁,三四人在前弯腰曲背费力地拉着铁犁头。正当春耕农忙季节,农户人家十室九空,男女老少起早摸黑在田里劳作。太辛苦了。回到天界后,观世音将世间农民耕作艰难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久久不语,老半天才摇头晃脑问观世音:"哪该派谁下凡帮助农民呢?"观世音想了好大一阵,才禀告玉帝:"看来派芒神下凡最合适了。"玉帝问观世音为什么挑选芒神?观世音禀道:"芒神力气大,脾气好。它生活俭朴,工作勤劳不偷懒;更主要的是它食草料,贫苦农家家家户户都养得起。

玉帝点头应允,当即降旨召芒神上殿议事。

芒神上殿见了玉帝。玉帝赐座后将观世音视察民间能情况告诉芒神,决定派它下凡帮助农民耕田犁地。芒神听了玉帝的旨意,回禀道:"我愿遵旨到人间帮助农民,只是我老实善良,世人倘若欺负我杀害我该怎么办?"观世音在一旁拼着胸膛对芒神下保票:"放心好了。如果农民欺负你,你只雪叫一声,我就下凡为你排忧解难。如果他们杀害你,我愿;;下头与手指给你当路行。任你蹂躏,不发怨言。

芒神听观世音这一席话后,也就放心下凡了。

芒神来到人间现出原形,原来是一头大水牛。它体壮象头上生两只犄角,如同两柄短剑。它驯良勤劳,天天帮助农民耕田犁地,还兼运输。工作十分繁忙。农民十分喜欢它。然而由于言语不通,两者缺乏理解,犁地或拉车时它脚步稍放慢一点,农民们就吆喝它,打骂它。水牛感到委屈,便开1:3喊叫。它声音宏亮,震动天庭,影响玉帝休息,若得玉帝老大不快活,又派观世音下凡,全权处理此事。

观世音来到世间。她偏听偏信,以为水牛好吃懒作,就取一条白带挂在水牛颈上。从此每头水牛颈上都有一条白痕。这下水牛算遭殃了。它声音叫得很小很小。天庭再听不到芒神的喊声。这下天庭是安宁了。可是芒神却有苦无处诉了。由人们任意吆喝、打骂。正在这时,又发生了一桩意料不到的事。五里洋畔有个放牛娃叫张刚,养了一头大水牛:他对水牛可尽心啦!天不亮,就将这头大水牛赶到西山上放牧。一直到傍晚才牵着它回到家里。夏天,天气酷热。他从井中打来一桶桶凉水给牛冲澡,刷身子,让牛凉快凉快。冬天的夜晚天气真冷呵。他怕牛冻坏了,把自家唯一的棉被拿出来盖在牛身上,自己就偎在牛肚子旁过夜。天长日久,大水牛对张刚的感情可深啦。每天它都要甩软乎乎的舌头舔主人的手背,表达自己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那时候,西山上树木茂盛,密林中时常有虎豹出没。一般人都不敢往西山上放牧牛羊。有一天,邻居一位老夫患了疟疾需要一味中药草果。近山挖不着,深山才有这种中药。张刚便牵着水牛到深山中去采药。啊,这里的草果可多了,一挖就是一株,一挖又是一株,不到半天就挖了一大筐。张刚的心里可高兴了。

忽然,张刚听见水牛"哞"一声长嘶,立即被惊动了。声音不对呀!他扭头望去,只见那水牛瞪大惊恐的眼珠,在原地转着圈子,似乎在寻觅什么?张刚不觉警惕起来。早就听说西山上有野兽,莫不是......正想着,只觉一股旋风骤起,"呼"一声巨响,一只金钱豹从深草丛中跳出来直扑张刚跟前。那恶豹的眼里闪着凶残的光,仿佛要一口把张刚吞下。张刚一惊,糟了!今天逃不出豹口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这只大水牛快步直冲过来。它睁圆双眼,低着头,顶起两只短剑似的犄角凶猛而勇敢地冲向恶豹。那恶豹吓了一大跳,赶紧闪开一旁。它不敢与大水牛决斗,却继续向张刚扑去。惊慌的主人赶紧一闪偎在水牛身旁。水牛用它庞大的身躯挡着恶豹,还趁隙用软乎乎的舌头舔着主人的手背,似乎在安慰主人,给主人壮胆。

恶豹见水牛坏了它的美事,不觉恼羞成怒,就猛扑、狠压、狂咬,使出浑身解数与水牛决斗。水牛毫无畏惧,拼尽全力勇敢地同恶豹拼搏。它使出两种招数:一是踢腿,二是抵角,斗得恶豹嗷嗷痛叫。恶豹见斗不过水牛,只好灰溜溜地拖着尾巴逃走了。张刚看到水牛赶跑恶豹,十分欢喜,抱着它亲了又亲。他知道深山非久留之地,就背着挖来的一大筐草果,赶着水牛往外走去。

谁知狡猾的恶豹并没有走远。它情知当面斗不过水牛,就避其锋芒,佯装战败,悄悄地躲在附近路旁深草丛中。此时它见张刚远远地落在水牛后面,就腾地跃起伸出双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板住张刚的肩膀,张开血盆大口咬断张刚的咽喉。这猝不及防的一击使张刚来不及喊叫便倒地咽气了。这时,水牛被惊动了。它愤怒至极,长吼一声迅速转身狠狠地扑向恶豹。恶豹正想叼走张刚的尸体美美地饱餐一顿,看见水牛这副凶相明知凶多吉少,吓得掉头就逃。水牛岂肯放过?它飞速迈开四蹄追赶。追啊追啊,那恶豹又饿又惊又怕,渐渐地被水牛追赶上来。它慌不择路,晕头转向地逃到一处石崖旁。恶豹背朝石崖面对水牛,再无退路了。只见狂怒的水牛蹦紧前腿低下头来挺起尖尖的双角,用尽平生气力狠狠地向恶豹顶去。这一顶有万斤之力啊。恶豹被尖利的牛角刺破毛皮穿透肺部,四脚悬空贴在石崖上,污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大片山地。恶豹拼命地挣扎,嚎叫,都无济于事,抽搐着在剧痛中死去了。水牛自始自终没有松劲,抵了足足两刻钟。直到恶豹再不会动弹才松开双角,把恶豹丢在石崖上,恶豹终于得到恶报。此时水牛早已使尽浑身气力了。它连步子都走不稳了,仍惦记着主人,赶紧返回去找。水牛来到张刚身旁,用软乎乎的舌头温存地舔他的脸颊、额头和双手。但主人再醒不过来了。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善通人性的水牛流下大颗大颗悲哀的泪珠。自己没保护好主人呀!这可怎么向主人的亲属交待呀!它慢慢地跪下前腿,用头艰难地把主人挪到自己的背上,然后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载着主人回到村上。善良的水牛万万料想不到:自己拼死相救主人,遭到的却是一场噩运。

村上的人看见牛背上托着张刚的尸体,以为是水牛把主人害死。一时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纷纷操起棍棒,牛刀团团围住水牛。可怜的水牛白带锁喉,眼泪汪汪地跪在地上却无从开口,任凭人们把它杀死,切成碎块分给各家各户。直到有一天,村上的一个猎人进了深山,看见了恶豹的尸体,还看见现场上牛豹相斗的蹄印子才恍然大悟:是水牛拼死相救主人,是水牛为人类除害,杀死了一头恶豹。水牛功德昭彰,却无端地被人们蒙上恶名。村上的人们懊悔了。他们为自己鲁莽的行动而愧疚,为水牛的高尚行为而感动。村里人自动地将分散的牛骨收集在一起,在后山掘了一座坟墓,将牛骨隆重地埋葬在里面。墓前还耸着一块青石墓碑,上书两字:牛墓。

当观世音菩萨再来世间视察民情时,世间宰牛已经习以为常,吃牛肉也十分普通了,禁也禁不住了。观世音心中十分痛苦。她明白自己做了一桩错事。为了实践对芒神许下诺言,她二话未说,将自己的发髻割下,念动咒语,变为田螺;又将食指砍下,变为泥鳅。她弹着手指将田螺、泥鳅送到田地里,让水牛践踏。好让芒神在她头上手上走过来走过去。所以今天条条泥鳅像观世音的手指,粒粒田螺像观世音发髻。它们都生在田里、长在土中,默默地忍受水牛践踏不发怨言。这美丽的传说世代相传,直到今天......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长乐民间故事小说集 流米佛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