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民间故事小说集 流米佛 系列

[复制链接]
楼主: 天涯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一、叶相与翁状元


状元是进士第一名,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哪能够在殿试时独占鳌头?宰相肚子能撑船,没有出类拔萃的才干怎能日理万机把持朝政?明朝天启年间,福清出了个叶向高,一人独相十三载;与此同时,福州也出了个状元翁正春。两人同朝为官,脾气相投,平间时常在一起咏诗作对。至今福州地区仍流传着不少叶相与翁状元的传说。可有趣呢。

话说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操纵国柄,朝政废驰政治腐败。状元翁正春多次进谏,皇帝只当耳边风。翁正春气愤不平,便向朝廷上了本奏疏,请求退居林下。皇帝获准,天启二年,翁正春辞官回到故里福州洪塘。这~年,宰相叶向高也告假返闽。叶相没急着回福清,一出接官亭,他便让夫人先回福清,自己乘轿前往洪塘拜会老状元翁正春。在京时,两人就是一对好朋友。做诗,对对子,往来频繁。

且说翁正春见叶相登门造访,欣喜万分,忙设家宴款待苦朋友。二人杯来盏去谈笑风生,不觉间红日西坠暮鸦投林。叶相已酒至半酣,不觉技痒,又想跟老朋友对对子,便故意将酒壶一晃,溢了一地酒。

"今天恐怕回不了福清了。"叶相望着西坠的红日叹道。说话听音,锣鼓听声。翁状元知道老友技痒,又要来对对了,索性来了个先发制人。于是他趁着酒兴接着叶相的话尾出了个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相顿吃一惊。好厉害!不愧是状元好腹佬!这上联九字全是宝盖头,要对下联,九字也必须要宝盖头。这对可不太好对呀!一时倒把叶相难住了。

翁状元见叶相未吭声,暗中高兴。他理解老友的性格,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接过酒壶,将叶相面前的杯子斟满酒,故意拖着阴阳腔刺激叶相:"怎么样?认输了,罚酒三杯!""且慢!"叶相忙挥手拦住。他生就一副倔强的脾气,哪肯轻易认输?翁正春这一激还真把他的灵感给激出来了。只见他眉头一皱,端起酒杯浅浅眠了一口酒,慢条斯理地应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客官"对"宠宰","寓宫宦"对"宿寒家","富室"对"穷窗","宽容"对"寂寞"。仄起平收,且九字全都是宝盖头。"高!"翁状元听毕,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赞道:"宰相好腹佬!"不,不,还是状元腹佬好!"叶相应罢,两人同时哈哈大笑。

此时夜已阑,两人都喝了不少酒。这杯中物一下肚,话自然就多起来了。两人趁着酒兴齐声骂起权奸魏忠贤,一直闹到下半夜,两人方才宽衣上床。

本来叶相要在洪塘好好玩几天。岂料第二天一大早,一名家丁急匆匆地从福清赶来,禀告叶相说夫人患了风寒,叶相心中难分难解,只好快快不乐地打道回府。翁状元自然也舍不得让老友离开,又不好意思挽留。早宴吃罢,上路时,翁状元特地将客人领到自家新落成的后花园游览一番。

好一座幽静的园子!步入简朴的粉红色拱门后,迎面是一座怪石嶙峋的翠嶂。沿鹅蛋石铺彻的小径穿过假山下的石洞,来到一座八角形的凉亭外面,亭旁耸着一块瘦削嶙嶙很像石笋的太湖石。四周遍植绿叶婆娑的佛肚竹。石上题着苏东坡两句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叶相望着园内幽雅的景物,不禁勾起他满腹心事。近七八年,魏监奸党越来越专横跋扈。朝廷一片乌烟瘴气。他早厌倦了仕途生涯,很羡慕翁状元所过的这种闲云野鹤般的林下生活。

"你老兄倒是会享福呀!"叶相赞不绝口。翁状元淡淡一笑,应道:"无官一身轻呀!""赶明儿回京后,老夫也向朝廷上书,乞求退居林下!"言

毕,他长长地吁了口气,"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老夫不甘背误国之恶名。"翁状元没应声,只顾迈步向前面一座卧虹桥走去,叶相紧随其后。这是一座石桥。桥下一泓碧水上正优哉游哉地游着一群鸭子。叶相望着桥下的鸭子,诗意又来了,昨夜余兴未消。

"翁公呀翁公!"叶相开口道:"你昨夜说穷窗寂寞。我看是言过其实。这里就很热闹。请看,"他手指桥下游来游去的鸭子出了个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状元不意被"将"了一军,心中一愣:好个叶老夫子,昨夜我先下手为强,今天你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若对不出下联来,岂不污了我状元的名声?这翁正春不愧是对对的行家里手。他望见桥下的一泓碧水不时有尺把长的鱼跃起。于是他灵机一动,下联便出来了。他欣然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叶相击掌连声赞叹:"好对!好对!对得天衣无缝!"言毕,他使劲握了握老友的手,辞别了。

叶相不甘背误国之恶名,回到京城后,向朝廷连上67疏,请求辞官回乡养老。天启四年(1624年),叶相获准加太傅。于是独相十三年的叶向高终于回到福州。一对老友又重逢了。无官一身轻,叶相退居林下后,与翁状元往来频繁。不是翁状元上福清,便是叶相去福州。两人手携手咏诗、作对,游山逛水。至今在福州还留下不少传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二、百蝶香柴扇


香柴又叫檀香,是一种常绿乔木。它木质坚硬香气浓郁,产在南洋。最珍贵要数紫檀扇了。一把上等紫檀扇价值千金。若在家中挂一把香柴扇则满室生香,令人心旷神怡。今天我讲的这把百蝶香柴扇牵涉到三条命案,轰动了当年的福州城,且让我细细地道来。

福州城最热闹的地方要算鼓楼前了。逢到元宵佳节,这里更是热闹非凡。一片人山人海。沿街两旁骑楼下数千盏花灯把整座福州城装扮得姹紫嫣红。大街上有踩高跷、舞龙灯、舞狮表演。人们成群结队地围着观看。总镇衙门书办林邦之女英姐手握一把名贵紫檀扇正站在门前观赏花灯。英姐生得月容花貌妩媚动人。只见她眉头紧皱不时地踮起脚尖探着脑袋朝四处张望,似有重重心事。她在等谁?原来是在等她的未婚夫浦霖。

突然,从东街口方向传来一阵爆竹轰鸣,霎时冲天而起的焰火把漆黑的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在万紫千红的焰火掩映下,锣鼓声、爆竹声簇拥着花灯赛会队伍来了。顿时大街上万头攒动、摩肩接踵。此时,从灯火阑珊处走来了一个脚步匆匆的书生。此人装扮寒伧,肩背"包袱伞",面容憔悴。英姐见了那人,脸上愁云一扫而光。她欣喜地喊了声:"浦霖!"忙趋步上前与迎面走来的浦霖施礼相见。原来英姐与浦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年前订下终身。今天骤然相见,自然有千言万语要诉说。英姐见浦霖愁眉紧锁无精打采,便关切地问道:"观兄面色苍白,似有心事牵挂!"浦霖长叹一声:"一言难尽啊!......"这可不是男子汉讲的话。"英姐嫣然一笑。她理解浦霖的苦衷。他自幼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原以为十载寒窗尽,书中自有黄金屋。谁知前番赴京赶考竟名落孙山,如今依旧在青云寺住读。"今科不中,还有下科呢。"英姐好言劝慰,"长乐马铎九试不第,仍矢志不移,终于中了状元。兄怎么连这点毅力都没有?"见浦霖依旧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英姐便将手中那把柴檀扇赠给他。:"好香啊!"浦霖轻摩紫檀扇,爱不释手。猛然间,他记起 "包袱伞"中正好带有书囊,立即取出,在香柴扇上画下一对对蝴蝶。只只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细细一点,不多不少整整一百只。英姐不禁脱口赞道:"好一把百蝶香柴扇!"这不是一把普通的扇子。它是爱情的信物啊!寄托着自己的一片深情。两人正在忘情地观赏之时,忽听身后传来一阵浊重的咳嗽声,英姐抬头一看,原来是她爹林邦,顿时羞得她两颊通红。浦霖也顿吃一惊,猛然记起自己还要赴一个诗会,忙找了个托辞溜了。英姐恋恋不舍,痴了似的望着浦霖远去的背影。林邦板起脸:fil斥起英姐来:"男女授授不亲这成何体统?今后未得父母许可,不准再和浦霖私自往来。"原来林邦嫌穷爱富,早已不满这桩婚事。总觉得把女儿许配给一个穷书生好比鲜花插在牛粪上。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锯除婚约。这时,总镇吴锋侯带了家将陈德上街巡逻来了。这吴锋侯是个老色鬼,明为巡逻,实来猎色。吴锋侯看见站立在林邦身后的英姐,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暗中惊叹一声:好一个倾国倾城的月里嫦娥!一双贪婪的目光紧紧地盯住英姐,恨不得把她一口吞下去。英姐红着脸慌忙扭过身子。林邦含笑趋前作了介绍:"这是小女英姐!"扯着英姐的手,叫她上前拜见自己的上司。

父命难违,英姐只得硬着头皮走到吴锋侯前面,向她道了万福。吴锋侯淫笑了几声,伸一只长满黑毛的手趁机捏了一下英姐的嫩脸蛋。英姐又羞又恼,低头急忙逃回家中。"哈哈哈哈!"吴锋侯放出一阵淫荡的笑声,周围的家将们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英姐躲进家中,吴锋侯心犹不甘,仍呆呆地站在原地,痴了似的望着,许久许久才回来神,只见他两只眼珠一转,忽生一计。"你随我来一下。"吴锋侯朝林邦招了招手。顶头上司有令,焉敢不从?林邦不知吴锋侯闷葫芦中卖的什么药?只得默不作声地跟着吴锋侯来到他的私衙。

进了衙门,吴锋侯将林邦让进内花厅后,分宾主坐下。厚颜无耻的吴锋侯开始谈正题了。他开门见山对林邦说,自夫人亡过以后,一直找不到可意之人,今晚灯下见英姐生得如花似玉、端庄秀丽,异常喜欢,意欲聘英姐为继室。林邦诚惶诚恐脚踏两只船,既想高攀,又不敢做欺心之事,犹豫了好大一阵只好明说女儿两年前早已许配浦霖。吴锋侯听后十分不悦,沉着脸把林邦打发走了。

林邦一走,吴锋侯立即唤进心腹家将陈德,查问他可知浦霖住所?陈德认识浦霖,知道他平日在青云寺住读,便如实告诉主人。吴锋侯大喜过望:"此乃天助我也!"青云寺的住持叫启月,是他的好朋友,两人平日过往甚密。他立即拿出张五百两银票递给陈德,并附在他耳畔授以密计。

陈德鬼鬼祟祟来到青云寺。千年古刹青云寺初建于唐朝。四周古木参天落叶满蹊。陈德进寺后找到住持启月,把那张银票递给他。那启月生得肥头大耳满脸横肉,一见银票眉开眼笑。两人在密室中交头接耳商量一番后,陈德方才离去。启月随即唤来启智和尚,吩咐他把一盏红灯挂到浦霖书房门口,好让浦霖夜间出入方便。此时浦霖正在灯下展扇把玩,想到自己家道贫寒功名未就不能早日完婚,辜负了英姐的一片深情,心中愧疚不乐。这时启智挑灯来到,把灯挂在浦霖I-1夕1-。天色已晚,浦霖要赴朋友诗会,忙将香柴扇插入怀中。他跟启智打声招呼,请他代为照看房子,然后肩背"包袱伞"匆匆出门去了。启智见书房清静,就躺在浦霖床上休息一阵。谁知这一躺竞走上了不归路。

更深夜静。一条面蒙黑纱的身影幽灵似地推开寺后院虚掩的门。他就是陈德。只见他手提一柄朴刀,东张西望,认准红灯信号后,猫着腰摸黑进入浦霖书房。只听房内"哎哟"一声惨叫,一切复归平静。

第二天清晨,两个沙弥早起,出外打扫寺院,见浦霖书房的门敞开,探头一望,发现启智硬梆梆地僵卧在床上,地上血迹斑斑,吓得这两人面如土色,慌忙大声惊呼:"不好,出人命了!快来人哪!"启月与陈德闻声赶来,发现死者不是浦霖,知为误杀,面面相觑。还是启月老谋深算,灵机一动,忙把陈德唤。两人交头接耳好大一阵后又密商一计。

没过多久,浦霖摇头摆脑迈着方步回到青云寺。启月恶狠狠地叫来五六个和尚,不由分说将浦霖五花大绑,扭送县衙问罪,诬陷他居心不良杀害启智。

闽县知县正在坐早衙。启月领一群和尚押着浦霖闹纷纷涌进县衙。这些人在公堂上一溜儿跪下了。知县正待审问浦霖,只见陈德持吴锋侯手书匆匆前来,翻开一看,手书内夹着张一千两银票。知县不动声色地将手书揣入怀中。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只听惊堂木一拍:"浦霖,你是如何杀死启智的?快从实招认!"浦霖跪在堂上大喊冤屈。知县吩咐衙差搜身。浑身搜了个遍,只搜出一把香柴扇。知县一声怒喝:"读书人怀揣女人之物,行为定然不端!"

浦霖极力辩解:"青天大老爷,此扇乃未婚妻所赠呀!"

知县那里肯听?吩咐将浦霖打入死牢。这边陈德要了那把香柴扇回去复命。

林邦听说浦霖犯了命案被知县问成死罪下在死牢中后,吓得双脚发软。他慌慌张张跑回家中,将这一消息告诉妻子。林妻闻讯也十分惊惶,一家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7陈德奉吴锋侯之命又到林家提亲。他巧舌如簧:"前番

总镇大人欲聘英姐为继室,被你拒绝了。现在浦霖犯了命案,早晚引颈待戳。若不赶紧辞掉这桩婚姻,就要耽误英姐一生了。

林邦对原先那桩婚约早有悔意。陈德这一说正合他的心意,未等陈德多作劝说,便一口应允了。林妻却极力反对。她埋怨丈夫不该草率悔婚。她明白英姐性格刚烈,不肯依从。陈德忙安慰林邦夫妇说总镇自有巧计使英姐归顺。言毕,他强留下聘礼--一对玉螃蟹,告辞了。

林家开始操办婚礼了。一杠又一杠的聘礼抬到林府中。英姐先是很高兴,后来见财礼丰厚,屋里屋外堆积如山,心中顿起疑惑:浦霖乃一贫寒秀才,哪来这么多的钱?林邦夫妇怕被英姐看出破绽,骗女儿说浦霖有个舅舅是南洋客,所有聘礼都是这个舅舅出钱买的。昕了爹娘这一席话后,英姐方才放心。她心中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恨不得早日插上一双翅膀飞到心爱的人的身边。

总镇衙内张灯结彩鼓乐喧天,一派喜气洋洋。文武百官备了厚礼前来相贺。新上任的闽浙总督兰德与吴锋侯系金兰之交。当年他出征负伤落马,多亏吴锋侯奋勇拼杀,舍命将他救回。谁不想攀这棵大树呀!厅堂中宾客满坐。


迎亲仪队簇拥着花轿进入大厅。英姐头上罩着大红头罩,辨认不清冒充浦霖的新郎。双双交拜成礼,送人洞房。英姐独坐洞房内,外面笙歌之声不绝于耳。她悄悄地掀开红头罩,只见梳妆台上摆着那把熟悉的百蝶香柴扇,正是自己所赠之物。睹扇思情,英姐想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心中无限甜蜜美满。此时,丫环送来莲子汤。新婚之夜喝莲子汤,这是当地的风俗。祝愿早生贵子夫妻和顺。英姐轻声问道:"为何不见浦相公?"丫环答道:"相公正在外面陪伴客人。"英姐端起莲子汤刚喝了两口,顿觉眼前一阵天旋地转,昏迷过去。原来吴锋侯在汤中下了□□。

环扶英姐上床后,退了下去。吴锋侯蹑手蹑足潜入房中,一口吹熄灯火钻入罗帏,来了个慢橹摇船捉醉鱼。

第二天,英姐一觉醒来,仍感头目晕眩。丫环早已捧来汤茶伺候。英姐坐在梳妆台前翻开镜子,正待梳妆,只见一个髭髯大汉猛然映现镜中,正对她嘻嘻淫笑。英姐不觉一愣:这不是吴锋侯吗?父亲的顶头上司。他怎么闯入洞房中,惊问一声:"你......你?"英姐声音颤抖,镜子失手落地。吴锋侯哈哈一阵狂笑:"怎么?还不认识?我是你官人,你是我夫人。你我昨日拜过天地,已成夫妻。

英姐一听此言如雷轰顶,知道自己遭恶人暗算,身子往后一仰眼看就要倒下。吴锋侯忙抢前一步,一把揉住英姐,"啪"一声,在她粉腮上亲了一Vl。英姐烈性子,怒火填膺,抽出左手狠狠地赏了吴锋侯一记耳光,失声痛哭起来:"浦霖兄,我对不起你啊!"转身恶狠狠地骂道:"天杀的贼子!"扬起奄手又是一耳光。

林邦夫妇躲在洞房外,听到英姐哭闹声后忙双双奔进房内。林邦忙将吴锋侯拉开。吴锋侯极为恼火,临出恶声恶气地告诉英姐:"听着!浦霖已问成死罪,你和他要团圆只有等下辈子。若想留住浦霖一条活命,只有顺从我!"

英姐闻听此言如晴天霹雳,真是欲生不能,欲死不成,为了保住浦霖一条性命,在母亲反复劝说下,只好忍辱含羞,从了吴锋侯。这样过了几个月,英姐有孕在身。吴锋侯欣喜异常,暗想:木已成舟,生米早煮成熟饭,便也放松了戒备。说来也奇怪,自从娶了英姐后,吴锋侯的劣行开始收敛,再没有到外面寻花问柳。

这一天,吴锋侯跟随总督兰德视察闽北。英姐知道时机已到,将丫环打发回家,领了母亲悄悄前去探监。

禁子先是不肯探监,英姐塞了锭银子给他。有钱能使鬼推磨,禁子立即把英姐母女领到死牢前,让英姐进内,母亲留在牢外等候。

英姐一见穿着红囚衣的浦霖躺在地上奄奄待毙,肝肠寸断,猛扑过去。两人悲喜交集抱头痛哭。英姐含泪问他入狱缘由及百蝶香柴扇如何到了吴家?浦霖把受诬陷经过说了一遍,同时告诉英姐香柴扇是在公堂上被搜去的。英姐一听此言全明白了:肯定是吴锋侯设下的圈套。她忍痛含悲劝慰浦霖,并发誓一定为他申冤雪恨。两人痛哭挥泪而别。

五天过后,吴锋侯喝得醉熏熏地从总督衙门回来了。进入后衙,往床上一躺,连衣服也顾不上脱,昏昏沉沉就睡着了。英姐试着摇了摇他:"夫君!夫君!"她连声呼唤,未见动静,吴锋侯早已跟死猪一般一动也不动。英姐咬牙切齿,从墙上拔下一把佩剑,举剑欲刺吴锋侯。当雪亮凛冽的剑锋逼近对方咽喉的时候,英姐猛然醒悟:杀了吴锋侯,虽然报了仇,又怎能救浦霖出狱?浦霖兄的冤不能伸,也不能还我清白。不能这么蛮干。想到这里,她强忍住心中复仇的火焰,收起剑,重新插到墙上。

如何复仇呢?英姐苦苦地细索着:背黄状,击鼓鸣冤,当街拦轿......她设想过几十种方案,统统行不通!吴锋侯与总督兰德是结拜兄弟。这棵大树很粗,要想告倒这个老淫棍,比登天还难!

一转眼到了梅花绽放的季节,英姐生下一个白胖胖的儿子,乐得吴锋侯手舞足蹈。满月这一天,吴锋侯大办酒宴,将全省城的大小官员请到吴府来喝满月酒。厅堂中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闽浙总督兰德是封疆大臣,自然坐在一桌一位了。闽中风俗:上太平宴时,要将孩子抱出来跟宾客见面。宾客恭维一番后照例要给孩子一个红包作见面礼。鞭炮轰鸣,太平宴上来了。不见少奶奶将孩子抱出来。吴锋侯正要唤丫环去催。只见英姐披麻戴孝,身背黄状,怀抱方足月的婴孩从后衙奔了出来。她一路疾行,一路呼叫:"总督大人,替民女申冤啊!"

宾客们惊住了:总镇夫人喊什么冤?老婆告老公,千古奇闻,天大的笑话!厅堂顿时冷场了,吓得吴锋侯出了一身冷汗,如坐针毡。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阵紫......

英姐奔到总督面前,双膝跪地,向总督及全体官员哭诉吴锋侯如何诬陷浦霖,夺妻害命?如何用香柴扇骗婚?又如何在了。英姐试着摇了摇他:"夫君!夫君!"她连声呼唤,未见动静,吴锋侯早已跟死猪一般一动也不动。英姐咬牙切齿,从墙上拔下一把佩剑,举剑欲刺吴锋侯。当雪亮凛冽的剑锋逼近对方咽喉的时候,英姐猛然醒悟:杀了吴锋侯,虽然报了仇,又怎能救浦霖出狱?浦霖兄的冤不能伸,也不能还我清白。不能这么蛮干。想到这里,她强忍住心中复仇的火焰,收起剑,重新插到墙上。

如何复仇呢?英姐苦苦地细索着:背黄状,击鼓鸣冤,当街拦轿......她设想过几十种方案,统统行不通!吴锋侯与总督兰德是结拜兄弟。这棵大树很粗,要想告倒这个老淫棍,比登天还难!

一转眼到了梅花绽放的季节,英姐生下一个白胖胖的儿子,乐得吴锋侯手舞足蹈。满月这一天,吴锋侯大办酒宴,将全省城的大小官员请到吴府来喝满月酒。厅堂中高朋满座,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闽浙总督兰德是封疆大臣,自然坐在一桌一位了。闽中风俗:上太平宴时,要将孩子抱出来跟宾客见面。宾客恭维一番后照例要给孩子一个红包作见面礼。鞭炮轰鸣,太平宴上来了。不见少奶奶将孩子抱出来。吴锋侯正要唤丫环去催。只见英姐披麻戴孝,身背黄状,怀抱方足月的婴孩从后衙奔了出来。她一路疾行,一路呼叫:"总督大人,替民女申冤啊!"

宾客们惊住了:总镇夫人喊什么冤?老婆告老公,千古奇闻,天大的笑话!厅堂顿时冷场了,吓得吴锋侯出了一身冷汗,如坐针毡。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阵紫......

英姐奔到总督面前,双膝跪地,向总督及全体官员哭诉吴锋侯如何诬陷浦霖,夺妻害命?如何用香柴扇骗婚?又如何在莲子汤中下□□?兰德总督听了英姐哭诉后顿时大怒,本想严办吴锋侯,但一转念,又想到与吴锋侯有金兰之交,不免叹了口气推辞:"总督不理民讼,责各有归,你向按司上诉吧!"

英姐双手高举婴孩,在总督前长跪不起,高声呼叫:"总督乃天子封疆大臣,为天子巡狩一方,解民倒悬。如今民有仇你不伸,民有难你不雪,你还配戴头上这顶乌纱帽吗?"兰德总督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答应当场开庭审问,英姐又恳求三司会审,总督也答应了。

这下可热闹了,欢欢喜喜的满月酒变成了三司会审。一张横案摆在厅堂正中央。左边坐着按司、皋司、布政司,右边坐着总督;中军请出尚方宝剑,校尉衙役排列两旁。总督令按司审问,自己监审。按司接了状纸,立即发出传票,拘集一干有关人犯。

一会儿,闽县知县、陈德、启月、林邦均被拘到厅堂上,浦霖也从监牢中提出。按司问浦霖启智是不是他杀的?浦霖喊了声"冤枉",说明那夜出命案,自己还在朋友家赴诗会。按司立即传集诗友对质,诗友们一致为浦霖作证,那夜浦霖不在寺中,可见启智不是浦霖杀的。一旁早吓坏了启月。他浑身战栗,不等问他,先自跪下招认了。陈德见启月招了,料想瞒也瞒不住了,也一一从头招认。按司又审问林邦,英姐是如何嫁给吴锋侯的?到这时,林邦不再顾虑什么了,就把吴锋侯如何诱婚、逼婚照实详复。

总督见吴锋侯罪行确凿,只好叫按司依法拟判各犯。按司提笔判道:"陈德持刀杀人律以当斩,启月参与策划,流放闽北,闽县知县私受贿赂矫情妄断,撤职查办,林邦不顾仁义廉耻逼女改嫁,杖责四十,吴锋侯身为总镇执法犯法,先行摘印,监押大牢,听候圣上定夺。英姐既系逼婚,断还浦霖。浦霖无罪,当场释放。

总督念及旧情,把吴锋侯改为撤职题参戴罪立功。英姐既与吴锋侯成婚,且生有一子,仍判与吴锋侯。

英姐誓死不从,浦霖也当庭痛责总督徇情。吴锋侯本来就是窝着一口气,听了这两人的话后如同火上加油。他恶从胆边生,猛然间离座冲上前去朝英姐狠踢一脚。不想这一脚正好踢中要害。英姐一声惨叫,双手一松,满月儿从头顶飞出五尺外,头朝下摔在地上。当场摔得脑汁四溅。吴锋侯痛失爱子,吼叫一声又上前狠踢一脚。英姐一个趔趄跌倒在地,没等叫出声来,便一命呜呼。浦霖赶紧上前抱住英姐。只见英姐怒目圆睁四肢僵硬,那把百蝶香柴扇从她袖中滑落在地。浦霖捡起扇子,声泪俱下,哭喊着英姐的名字。在场的文武官员也义愤填膺,纷纷请求总督严惩凶手。

总督看到吴锋侯如此残忍,连伤两命,怒不可遏。他取下尚方宝剑,令六名校尉把吴锋侯推出斩首。

英姐葬在鼓山下,浦霖把百蝶香柴扇供在墓台上。这个凄惨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在人间。(据南平闽剧团同名闽剧改编)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三、竹报平安


福州地区过年时,人们都喜欢撰写"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这副对联。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住。你知道这对联的来历吗?说起来,它还和郑和有关哩。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率舟师下西洋之际,多次驻扎在长乐伺风出航。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郑和来到长乐城郊苦筑村,想去领略灵泓潭瀑布风光。路上,他见一群又一群人分散在一条大溪两岸,忙着开山、凿石,抬土挑沙修筑溪坝。个个汗流浃背,苦不堪言。细看那条大溪,溪水浑浊,泥沙俱下。两岸乱石嶙峋,寸草不生。溪坝倒的倒,塌的塌,沙石淹没了农田和庄稼,可苦了两岸的老百姓。见此情景,郑和动了恻隐之心。他拦住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问道;"老人家,这溪流为何如此多灾啊?"老人叹了口气,苦着脸说:"哎,还不是龙王爷害的。"他告诉郑和,此溪叫"考溪",溪的上游有个灵泓潭,潭里住着条神龙。那神龙脾性古怪,经常乘雨季兴风作浪,把考溪搅得波浪汹涌,冲毁了溪坝、田园和庄稼。村里的百姓年年修建溪坝,那神龙年年把它冲毁。人们叫苦连天,可又无可奈何:人哪斗得过神龙啊!"

郑和听了,心情十分沉重。他抬头望去,只见考溪像一条飞龙蜿蜒盘垣在层峰翠峦之间,汇集众多峰峦的山涧激流,横冲直撞奔流而下。怪不得年年修坝年年塌。因为那光溜溜的堤坝根本承受不了激流狂澜的冲击。老百姓没从根本上找出自然灾害的根源,却把这一切归罪在"神龙"作怪上。迷信真害人啊!如今,我要教他们制服"神龙"的妙方。主意想定,郑和就对大伙说:"神龙喜欢清静幽雅的竹林,如果你们在溪坝两旁,村前村后都栽上竹子,神龙一定高兴。到时它就会庇佑你们四季安泰、五谷丰登,大家就会过上好日子了。"大伙听了,有的相信有的怀疑。郑和心想:光说不行,我得先带个头。他就在溪坝边选个地点,亲自栽了5棵竹子,老百姓一见,都坐不住了。太监爷亲自栽竹,我们也干吧。就这样,你栽几棵,我种几株,考溪两岸坝上,苦筑村的房前屋后,全栽上了密密麻麻的竹子。

大雁南飞,冬去春来。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竹子,一支支竹笋破土而出,它们深深地扎在土壤里,很快长成一大片挺拔葱茏、青翠欲滴的竹林,给苦筑村和考溪增添了情趣。雨季又来了,浑浊的洪水咆哮着奔涌而下,张牙舞爪地冲击着溪坝,妄图再次把它冲垮。但失败了。那些竹林用繁密的根须保护着溪坝,洪水根本无法冲毁。溪坝保住了!苦筑村有救了!村子里的人们饱含着热泪,奔走相告,互相祝贺。从此以后,考溪变害为利,灌溉着庄稼,为两岸的农民带来一个又一个丰年。人们过上了好口子。为纪念郑和的功绩,人们把苦筑村改名为"五竹村"。逢年过节,村里的人就在门楣上贴上"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的对联。此习俗一直沿袭到今日。(注:五竹,旧称苦筑。旧时是长乐和闽县的交界处。)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四、董奉杏林


下长乐有座董奉山,山上有巨岩叫董岩。此山、岩都是纪念董奉的。此山绵延起伏气势雄伟,主峰巍然耸立直插云霄。山上奇岩怪石青葱郁绿,溪流的清响,野鸟的歌吟衬着悠扬的松涛声和远处澎湃的海涛声,组成一曲绝妙的田野交响曲。那天,董奉进山采药,在一片荒谷中迷路了。正当他进退两难之际,只见眼前一阵金光闪射,一个裸身散发的神人出现了。神人微笑地朝董奉挥了挥手,将他带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村庄前,那神人便消失了......

董奉走近村庄,只听从右边一间茅庐中传来一阵惨切的哭声。门前围着一大群人,也不停地摇头叹息。邻居告诉董奉,这家主人叫王海,命运坎坷,五十岁时才得了个儿子,夫妇钟爱异常,视作掌上明珠,大前天不幸得暴病死了。老夫妇爱子心切,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咽气近三天了,还守着尸体,舍不得埋掉,董奉问明情况后,便进内看看这孩子究竟得了什么病?他走近小孩尸体旁,观望小孩脸上毫无人色,但一双瞳孔中仍闪着光芒。他心中不禁一阵欣喜,知道孩子是可以救活了。他一边向王海夫妇说明来意,一边忙将小孩的衣服解开,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在那小孩身上扎了几针后,那小孩的脸色逐渐转好,手足也开始转动,接着发出一阵呻吟声。四周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发出一阵赞叹声:"神医!狂海夫妇千恩万谢。

从此董奉就留在福山上,靠祖传医术为人医病。董奉自己一边替人看病,一边种田,生活十分俭朴。董奉医病不收钱,只要病人在门前种两株杏树。四乡八里找董奉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古槐乡有个乡绅得了软骨症,双脚发软不能下地,长期卧床。请来许多福州名医,花了大量钱财仍不见起色。后来董奉用了几根银针,对准病人的足三里、阳棱泉等穴位,连续针灸了一个来月,又吃了十来贴中草药,病人的脚渐渐硬了,能用拐杖下地行走了,和常人一样行走自如了。这天,他带领全家人上福山,又是敲锣打鼓又是放鞭炮,还送来2000两白银酬谢董奉。董奉婉言谢绝。他对那乡绅说:"鄙人有言在先,看病不收钱财。此例不可开。如若你们一定要谢我,就请在山上多种几株杏树吧。

过了几天,乡绅领着一家人,就在山上种了百株杏树。吴国有个杜燮,曾任交州(今广东及越南一带)太守,后来退居回故里。一次,他病重昏死了三天三夜。家人请来不少名医摸了脉,看了舌苔,均摇头而去,留下准备后事的话。

家人听说董奉是位名医,派人远道来请。董奉从来不跟官家打交道,得知此人是个清官,就愉快地动身了。来到病家,董奉为病人摸脉,看舌苔,观脸色,沉思片刻,连声道:"有救,有救。"他将一粒药丸塞进病人嘴里,用温水灌服,又用双手捧着病人的面颊轻轻摇动。病人服下药后,渐渐听得见心跳的声响,鼻孔也出气了,脸色由灰青色转成红色。三天后,病人吞了三粒药丸,竟能下床了。董奉用高超的医术,终于将这位清官救活了。病愈后,杜燮也打算送董奉钱财,董奉坚辞不收。杜燮知道有种杏树的先例,亲自到长乐福山种了一大片杏树。后来,这就成了惯例,凡找董奉看病的,重病治愈者,每人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每人种两株杏树,久而久之,福山成了一片杏树的海洋。

"桃三杏四梨五年"。几年过去了,福山上的杏树长得又高又壮。开花,花香百里,结果,白里透黄。董奉除留一些食用入药外,大部分杏子都分给邻里,让乡亲们用杏子换粮食,乡亲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中医界有"杏林春满"、"誉满杏苑"等,都是源自董奉的。"杏林"、"杏苑"则成了中医、药铺的代称。

传说董奉是在福山上得道成仙,福山就被称作董奉山。百姓在董奉山下旒峰村立庙祀董奉。后来许多旒峰村的人搬到福州茶亭河上村(河上里),也把庙搬来了。旒峰村的董奉庙早塌了,福州河上里的董奉庙,至今尚存。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五、懿旨菜


懿旨菜原名荠菜,是草本小植物,性清凉消暑。它生命力很强,翡翠般的叶子上盛开着一簇簇白色的花朵。每年清明三月三前后,田头园尾、庭前庭后到处长满了一丛丛开着白花的荠菜。百姓采来荠菜后,用红绳紧扎菜根,挂在门前风干,作为消暑去湿家用汤剂。至于"懿旨菜,三月三,挂门前,保平安"谣谚在长乐更是家喻户晓。

荠菜从野草变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懿旨菜,有一段历史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自幼出身寒微。她幼年时曾当过婢女,自然不似有钱人家女子缠裹小足养在深闺。她自幼放开大足参加劳动。采桑、插秧、放牛、牧猪,不管什么样农活都会干。后来她参加红巾军、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很得郭子兴赏识,被他收为养女。此时朱元璋也来投靠郭子兴,屡立战功。郭子兴很喜欢这员爱将,便把养女马氏许配与他。后来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登基作了皇帝,马氏也从一个普通女子成为至尊至贵的明太祖皇后了。

皇后为天下母仪。然而,由于她出身微贱,特别是她的一双大脚常被马后娘家一马家村的人讥笑。马家村中有人嘲笑朱元璋夫妇出身寒微。说什么:"臭头王当皇帝,平脚母做皇后。"原来朱元璋早年曾当过和尚,秃头上长满了癣疥。常言道:骂人不揭短。此话传到明太祖耳朵中。朱元璋勃然大怒,即令殿前护卫带领500名御林军前往马家村,将马后娘家的人斩尽杀绝,以消心头之恨。

那殿前护卫本是皇室近人,素知马皇后为人仁慈厚道,怕此举殃及马后亲属,特将此消息密告马皇后。

马皇后足智多谋。她得悉消息后面不改容,忙设宴招待那护卫将军。正是清明节气,宫殿前面空埕上正盛开着一大片白色的荠菜,微风中漾来一阵阵淡淡的香气。马皇后望着荠菜,心中顿时有了主见。她拔了一束荠菜授意将军:"门前有此草者皆吾家亲人。望将军手下留情。"言毕,马皇后亲自把盏给将军敬酒,把护卫将军灌得烂醉如泥。

马皇后把护卫将军灌醉后,又从官院中拔了柬荠菜,忙连夜派人,快马加鞭赶到娘家马家村,将这束荠菜交给娘家亲人。等到护卫将军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开进马家村时,只见村中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一束荠菜,用红绳紧扎草根,钉在门楣上,红白相映,显得格外醒目。护卫将军记起马皇后懿旨,忙传令士兵:刀下留情。不杀一人而归。一束野草救了马家村数百条百姓性命。而明太祖时过气消,也不再追究此事。当时正是农历三月三。娘家亲人思念马皇后的恩情,便把荠菜改名为懿旨菜。每年三月三,各家各户都用红绳紧扎一束懿旨菜,钉在门楣上。据说今天长乐好多村庄都是当年从马家村迁来的,也把中原这古老的风俗带到长乐来。后来长乐许多村庄的百姓也跟着学,逐成为长乐农村的风俗了,并且连"懿旨菜,三月三,挂门前,保平安"这句谣谚也流传下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六、黄巢断案


黄巢大军攻下长乐后,怕骚扰当地老百姓,黄巢特地下道命令:不准士兵擅自进城。数十万大军驻扎在五里外的城郊上湖岭与鹤上岭。

天高气爽,□□遍野盛开。溪谷两岸,房檐底下,城墙顶上,满城尽披黄金甲。一阵香气直冲宵汉。黄巢素来爱菊,听说城内东阳今年菊花会很热闹,很想去开开眼界,便背上那柄龙泉宝剑,雄赳赳气昂昂,带了八名护卫进城去了。

黄巢一行人疾步翻过鹤上岭,抄近路穿插过岭台,从梅峰寺背后进入东门。只听前方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把一条宽敞的石板街都塞满了。列位,你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一个过岭(下长乐)人挑着一担粪,走过东门兜万和绸缎庄门口时,不慎脚下踩到一块香蕉皮上,人摔了个仰面朝天,两只粪桶打翻了,粪汁溅到五和绸缎庄内。那绸缎庄老板姓陈名茂,是东门兜有名的地霸,仗着家中有十一个兄弟,欺行霸市,号称"五虎六豹",众人都不敢惹他。陈茂见粪便污了他的衣庄,气得暴跳如雷,从地上揪起那过岭人当胸就是一拳。那过岭人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一直磕头,情愿代他洗,代他扫。软话说了几箩筐。那陈茂岂肯干休?欺对方是乡下人,要他脱下身上破夹袄来揩。那过岭人急了,不住地哭求,却打不动陈茂那生铁似的心。黄巢问明情况后,嘴角撇过一丝冷笑,他拨开人群挤到衣庄前,指着那过岭人骂道:"你自己不小心弄龌龊了人家地方,莫说要你的破夹袄去揩,就是要你舔干净,你也只得舔了。"那过岭人还在犹豫,只听黄巢猛喝一声:"还不快点揩。

那过岭人见黄巢凶神恶煞的样,哪敢违拗?他哭哭啼啼地脱下破夹袄去揩。黄巢双脚踏在门槛上,亲自督看。那陈茂见有人为他撑腰,双手背在腰后愈加得意洋洋。黄巢一声不吭,只用冷眼瞟着陈茂。街人摇头摆脑议论纷纷。有骂陈茂仗势欺人,也有骂黄巢多管闲事。其实那粪便不过污了衣庄内八仙桌大的地方,提桶水来一冲就干净了。何必这样刁难过路的人客呢?

见那过岭人揩完了,黄巢这才板起脸,吩咐陈茂:"地揩干净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那陈茂两颊挂笑,朝黄巢拱了拱手:"早该这样了。

黄巢又追问了声:"满意了吗?"陈茂不作声,只傲慢地点了点头。棉里藏针的黄巢不紧不慢地说出一席炸雷似的话语:"地既已揩干净了,那你也该取一件新夹袄赔还这位乡下哥。""好!"人群中有人拍掌喝彩。

岂有此理!陈茂气得脸色青紫,手指黄巢怒声骂道:"你是什么人?胆敢这样吩咐我?"话音刚落,顿时从店内窜出七、八个壮汉,一个个挽着衣袖摩拳擦掌向黄巢冲来。

"我要报出名姓来,只怕你的屎要拉到裤子里了。"黄巢冷笑了一声,只见一道亮光闪起,那柄龙泉宝剑早已提在手中,一声叱咤:"我黄巢平素就爱打抱不平,今天让我撞见这等不平事,自然是不会罢休的。听着:我三声喊完,若不照办,我就一剑劈了你这衣庄。"周围八个护卫已齐刷刷地亮出刀剑。

那陈茂一听对方竟是黄巢,早吓得三魂去了两魄,未等黄巢喊到"二",早乖乖地取了一件崭新的绸夹袄给了那过岭人。四周围观的人没一个不拍手称快。那陈茂低声下气地问道:"爷,这该行了吗?"身后七、八个原先如狼似虎的壮汉一个个都当了缩头乌龟溜进店后面去,屁也不敢放一声。

黄巢还不依,又道:"那人客替你干了大半天了,也该算点工钱给他吧。

陈茂鸡啄米似地连连点头:"那是,那是!"忙从抽屉中抓出一大把铜钱,递给那过岭人。见黄巢不肯点头,又抓了一大把。那过岭人两眼含着泪花,要向黄巢下跪,却被黄巢一把扶起。那人千恩万谢,怀揣一兜铜钱,肩挑空粪桶走了。

黄巢将龙泉宝剑插入鞘内,朝四周群众拱了拱手,领着八名亲兵到东门兜赏菊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七、韩信点兵翰


长乐民间流传着一个心算游戏。无论大人小孩,玩耍时只要拿一把蚕豆、花生或者鹅蛋石什么的,叫人在背地里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七个七个数,然后把每组点数时剩下的数目报出,心算人便能准确地报出得数来。民间称这种游·戏为"韩信点兵",或称"韩信心算"。

淮阴人韩信自幼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可惜家中一贫如洗,又不能经商谋生,母亲死了,也无钱埋葬。秦二世六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同年九月,项梁也在会稽举兵反秦。义军到达淮阴,韩信便去投奔项梁。不久,项梁在定陶阵亡,韩信又归到项羽部下,充任项羽的侍卫。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根本看不起他这个无名小卒。韩信得不到重用,便离开楚营投奔刘邦去了。然而刘邦也看不起他,只让韩信当了一个小官。韩信大失所望。

有一夜,万里晴空,蛙鸣阵阵,月上柳梢头。郁郁不得志的韩信独自躲在营帐外的一片河滩上玩起自己新发明的心算游戏。身前身后排满了一堆堆五光十色的鹅蛋石。韩信玩得太入神了,没有发现背后早悄悄地站着一个人。此人是谁?丞相萧何。萧何弄不清韩信在玩什么把戏,看了老半天仍旧如人雾里云中,便开口问道:"韩信,你在玩什么鬼把戏呀?"韩信直起身子,伸了伸懒腰,见是丞相萧何,忙不迭声地应道:"韩信点兵。"萧何万分惊讶:"如此说来,你是一个将才,汉王慢待你了。"韩信傲气十足:"本人自幼饱读兵书,论才干不在孙子之下。

孙子?那可是旷世奇才呀!我倒要试一试这韩信究竟有多大的本领?于是萧何便用带玩笑的口气问:"将军能带多少兵?"韩信挥手指了一下河滩上的鹅蛋石朗声应道:"多多益善。"顿了顿,又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汉王若想得天下,除韩信外,无人胜此重任。

好大的口气!萧何听了将信将疑,决定当场考考韩信。他叫韩信背过身,然后将河滩上的一堆鹅蛋石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七个七个数。最后把每组剩下的余数报给韩信:"三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一。"韩信闭眼应道:"一百二十七颗。

一点不假!萧何还不太相信,又重新找了一堆鹅蛋石三个三个数、五个五个数、七个七个数:"三数余二,五数余一,七数余三。"韩信不加思索地应道:"一百零一颗。"果然是一百零一颗!一颗不多,一粒不少。

一颗珍珠埋在土里了!可惜了!萧何见韩信有胆有识,很高兴!回营后,他立即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那知刘邦是榆木脑袋半点不开窍,只让韩信当管理粮饷的官治粟内史。韩信十分失望,就在一天夜里悄悄地离开汉营。后来多亏萧何亲自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不相信韩信有这么大的才能,让侍从捧出一小碗黄豆大的珍珠,要当场考韩信。

"三数余二,五数余一,七数余二。"侍从念道。"八十六颗。"韩信从容不迫地应道。

"三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五十二颗。"韩信应得更干脆。这回刘邦信了,觉得韩信果然是个将才,立即传令设坛

拜将。那韩信掌了帅印后,运用自己创造的心算,快速地调兵遣将,很快便平定了天下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后来传说韩信被汉王软禁在京城,他还是运用"心算"精确地算出长乐宫的兵力为314人。韩信准备在夜里假传圣旨,释放奴隶和犯人,发兵袭击吕后和太子,并暗中派人与陈稀联系,让他火速率三千精兵抄小路奔袭长安。事成后两人平分天下。如果不是手下一位门客的弟弟泄密了。这天下属刘属韩还说不定呢?你说韩信厉害不厉害?

列位一定要问:那韩信是怎样进行心算的呢?原来他把自己这个心算法归纳为三句话:其一,三人同行七十兮,即三数余一为七十,其二,五瓣梅花廿一枝,即五数余一为二十一;其三,七子团圆正月半,即七数余一为十五。计算时只要把各个余数按上述口诀相乘,就会得出准确的数字,不过有种情况应注意:如果是100以下的数,三数相加超过100而又在200以下,则应减去3、5、7的公倍数105,超过200的,还要再减去105,比如41这个数,三数余二,五数余一,七数余六,三数相加为251。在这种情况下,就再减去210(105X2)。又如52(三数余一,五数余二,七数余三),三数相加为l57,在100至200间,只要减去105就行了。只要掌握以上几条规律,没有说不准的。列位若有兴趣,不妨试一试。

"韩信点兵"在数学上叫"剩余定理",至今仍是一门尖端数学。中国人韩信发明这一定理比西方人早了一千余年。所以有人又把"韩信点兵"称为"韩信剩余定理"。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八、卖姆当大舅


民国期间,福州城坞尾口有家米行,老板叫王邦栋。此人乃是长乐县刘山乡大财主,家有良田五、六百亩,富甲一方。王邦栋不幸中年丧妻,膝下仅留一个小女儿托养在堂弟家中。商场如战场。发妻弃世后,王邦栋频频往返于省城与长乐之间,生活无人照料,天冷脚尾不暖。许多亲朋好友都代他牵线续弦。看过好多回亲了,王邦栋总是摇头。讨姆讨德,不是讨色,一时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女子。

且说有一天午后,王邦栋带着账簿和布钱褡到城内收账。路过茶亭街时,见前面正行走着一个少妇。她身穿一件旧月白衫,下身是青裤,头髻上插朵白花,是个孀居人。王邦栋轻叹一声:这么年轻就丧夫,真是红颜多薄命!常言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王邦栋见这少妇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不知这年轻寡妇家住哪里?他拎紧布钱褡一路紧跟。走到六柱桥边时,只见那孀居人停在一间歪歪斜斜的柴排厝门前。柴门两边贴着白纸。也许是天意吧!那妇人在开锁进屋时不经意转过身,与王邦栋打了个照面。这一照面不要紧,却把王邦栋惊得往后倒退两步。他见那少妇面貌如花,比月里嫦娥生得还美,打定主意要娶她为妻:"这妇人生得人品端庄,如能娶她为妻,我就把这个百万家当交给她掌管。

谁是牵线人呢?

王邦栋在那孀居人门前蹈踺几圈后,闪身进入斜对面"登云天"烟馆。这下锣鼓响了,好戏要开场了。列位,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且说王邦栋一进来,立即惊动了烟馆中的一个人。那人是谁?鸦片鬼登官。就是那个头髻插朵白花的妇人的老公。这登官平日好吃懒做,又得了鸦片瘾,债台高筑。只好在烟馆中打杂。那鸦片鬼一眼就看出王邦栋不是老客,肯定是来了解什么行情的。他忙殷勤地为客人泡茶装烟。王邦栋来烟馆的目的就是打听那孀居人的底细,见登官如此热情,抽了两口闷烟后就把烟枪递给他。登官正巴不得呢。立即躺在床上吞云吐雾起来。等那鸦片鬼过足烟瘾了,王邦栋方才开口问道:"你这位依哥可是本地街人?"登官鸡啄米似地连连点头:"从我上祖起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了。

"这样就好,这样就好。"王邦栋犹豫好大一阵后才鼓起勇气开始查问:"请问这位依哥,对面贴白纸那家有个戴孝妇女,她丈夫死了多久了?"那鸦片鬼一听两眼瞪直,真是白天撞见鬼了。对面贴白纸的厝就是我家。我爹才死不到两个月,故我老婆头髻插白花未脱孝。这人客怎么问我丈夫死了多久?要是平日,我早将一口唾液唾到他脸上了。不过这鸦片鬼心眼特多,满肚子是花花肠子,心想:我先装作不知,稳住他,看一看这人客要耍什么鬼花招?就笑着问王邦栋:"人客打听那孀妇可有什么事?"

王邦栋不知是计,就将他心思全盘托出。那鸦片鬼心中暗喜:我目前家徒四壁,正想到哪里发点财还债呢?今天你却送上门来了。我正好将计就计将你引上钩,发一笔横财。忙装作笑脸应道:"人客你算找对人了。不过......"

王邦栋见他欲言又止,急忙追问:"不过怎样?有什么难言之事你尽管讲吧。"那鸦片鬼装作犹豫了好大一阵后才开腔:"实不相瞒,我就是那孀居人的大哥。

王邦栋向那鸦片鬼行了一柱香大礼:"如此有劳大舅了。"那鸦片鬼的言词躲躲闪闪:"不过我这个妹子的条件挺辣的.........不管什么条件,大舅只管一口应允。"言毕,王邦栋从钱褡中掏出锭十两银子递给登官。那鸦片鬼笑眯了眼,立即一口应承:"好,让小弟试试看。明早此时你可再来听回话。

第二天,那鸦片鬼没有给王邦栋回话,只说他妹妹到乡下姑姑家去了。这小子一肚子坏水,故意拖延。王邦栋请登官过足鸦片瘾后又邀到"聚春园"酒楼,摆了桌酒宴孝敬他。每天都这样。如此过了八九天后登官才扭扭捏捏地对王邦栋说:"莫提了,条件很辣。"王邦栋迫不急待地催道,心想:不外是钱多花点罢了。讨姆讨德,讨个好姆赛过赚座金山。"莫提莫提。"那鸦片鬼装腔作势连连摆手,经王邦栋连催数番后才吞吞吐吐地应道:"第一条,礼钱千三三三。"王邦栋眼皮不眨一下点头了:"依她!"

"第二条,孩子抚养费三百三三。"其实这鸦片鬼结婚还不满两年,半声仔屁未放。

"依她!"

第三条,媒人钱百三三。

王邦栋应得更干脆:"只要这事成了。媒人钱翻番。

那鸦片鬼听后喜上眉梢。当场就商定:大后天接亲。两人谈妥后,那鸦片鬼又附带几条:改嫁不准张扬,傍晚接亲,只准用一顶轿子抬,不鸣爆仗,在大义道下船。王邦栋听后桩桩答应。当即掏出张两千两银票递给鸦片鬼。

登官怀揣银票连蹦带跳回到家中,抱着老婆的脸亲了一口,故意跟她开玩笑:"有桩大生意不知娘子做不做?"

"做!只要有钱赚就做。"登官嫂应道。

那鸦片鬼从怀里掏出那张两千两银票,往桌上一拍:"两千两银子,一桩大买卖。"登官嫂惊得直吐舌头,不知老公这饺子里包得什么馅?那鸦片鬼压低声腔,附在老婆耳畔嘀咕一番:"大后天傍晚有顶轿子抬到我家后门口,只要你坐上轿到大义道后,这桌上的两千两银子我们就赚到手了。

登官嫂一听倒抽一口冷气:原来丈夫要自己假扮新娘诈骗外乡人。她本不想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可那两千两银票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家中四壁通风。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让这鸦片鬼卖掉了。她要用这笔钱来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大后天,傍晚。王邦栋果然备一顶轿来到六柱桥接亲。那鸦片鬼早在后门口侍候。见王邦栋轿到,他立即唤出妻子上轿。轿一起立,登官就急急忙忙将门锁好,奔往大义道去了。轿到茶亭街,老实厚道的王邦栋想起新人还没吃晚饭,忙唤:"停轿!"轿夫停下歇脚,王邦栋跑到街对面鸭面店买了碗鸭面捧到轿里给登官嫂:"娘子,我与你今生有缘。我谋你很久了,今日总算如愿。"登官嫂边吃鸭面边笑:"丈夫与我约清楚,轿到大义道后我就回去。临时是借我当新娘的。什么缘份不缘份?"那王邦栋不知底细,等登官嫂吃完鸭面后,立即将一串锁匙交给她,很诚恳地说:"我叫王邦栋,是长乐刘山乡的大财主。家有良田五、六百亩。每年田租收入近三千担稻谷。城里坞尾口还有一家米行。这三十六把锁匙就交给娘子。从今天起,你就是这个家的主妇了。家中的粮仓、衣柜、金银、钱物全由你掌管。"听着王邦栋这一番肺腑之言,登官嫂既羞愧又感叹,心中如同倒海翻江一般。她想:丈夫让我假扮新人坑害人,没想到对方却以诚相待。再倚靠这鸦片鬼今后我不定会落到什么样的下场?她手掂着那串沉甸甸的锁匙,心中的天平秤开始倾斜。她毅然作出抉择:索性我来个假戏真做,借这番天赐良机跳出苦海,与那鸦片鬼一刀两断。登官嫂心想意决,就觑着王邦栋开口:"相公,你以诚待我。我也将实情告诉你。奴并非寡妇。登官就是奴丈夫。那天奴拣茶回来,在门口与你相遇。奴是替公公戴孝,相公误认奴是孀居人,一见钟情。正好中了奴家那鸦片鬼诡计。他今晚在大义道纠集一批流氓。等轿一到就抢奴回家。叫相公人财两空。

什么?卖姆当大舅!世间竟有如此厚颜无耻的人!王邦栋听后惊得不知所措,如同当头顶泼下一桶雪水,从天灵盖冰到脚掌心,整个人愣住了。登官嫂见状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她将那一串三十六把锁匙揣人怀中后道:"相公不用害怕。登官这鸦片鬼此时正纠集一群歹仔守候在大义道。我们跟他来个金蝉脱壳。今晚这轿不从大义道下船。

王邦栋听后连声叫好,立即吩咐轿夫起轿,改由状元境后面尼姑道下船,连夜赶回长乐完亲。那登官在大义道等候了老半天,不见轿来,情知不妙。这鸦片鬼本想用美人计诈人钱财,结果弄巧成拙,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拱手将自己老婆送给他人。卖姆当大舅的传说也在长乐、福州两地代代流传。姆是福州方言,即老婆。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十九、译坛奇才林纾


林纾不懂外文,却成了一位蜚声中外的翻译家。这岂不是一桩怪事?近似天方夜谭。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位奇人的几桩异事。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生于清咸丰二年九月二十七日(1852年11月8日),闽县莲塘乡人。林纾先祖世代为农,家境贫困,到他祖父时才弃农从艺。在旧中国,一个艺匠能有多大出息?祖父辛劳一生家中仍一贫如洗。父亲林国铨只好含泪弃艺从商,借了一笔高利贷到闽北贩私盐。人若是倒了霉运,喝凉水也塞牙。1856年,林国铨往建宁贩盐途中,载满盐的船不幸触礁沉没。这下可惨了。一船盐打了水漂,倾家荡产,雪上添霜。林国铨只好背井离乡往台湾谋生,将林纾寄养在外祖母家中。

穷人的孩子早懂世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家贫子读书。贫寒的家境磨炼了少年林纾,也培养他刻苦勤奋的求知志向。他自小嗜书如命。外祖母给他的零花钱一文都不敢乱花,全用来买书了。8岁时,他在墙上画了一具打开盖的棺木,旁边站着一个小人。那小人的头画得很大,两腿细细的,手指棺木,极像一支圆规。外祖母不知外孙画这干什么?便问林纾。林纾含笑不语,提起笔信手在棺木旁题下一行字:"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若张座右铭者。"外祖母暗自欢喜在心:才八岁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志向,长大后定有一番作为。自然也更加疼爱这个外孙。

从此,林纾就用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专心致志读书。l5岁时,他就"积破书三橱,读之都尽。"20岁前,他已校阅残栏古籍两千余卷,被乡人视为"狂生"。

林纾曾先后七次进京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科举的失意并未使他消沉。他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早年养成的读书习惯。功名不要可以,书不能不读。在福州龙潭精舍任教期间,林纾曾建浩然堂、畏庐堂等多处读书处。白天教书,晚间读书。此间,他曾结识了藏书家李宗言、李宗神兄弟。李氏两兄弟家中的藏书三、四万卷都被林纾读尽了。用林纾的话:"一日未尝去书"。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仅两筒烟功夫,马尾水师全军覆没。林纾万分悲愤。他恨前驻闽钦差大臣张佩纶平日只知声色犬马,防务荒废,更恨军机大臣李鸿章崇洋媚外丧权辱国。然而一介书生,报国无门,只能"对酒当歌",以消胸中块垒。他登上于山平远台,渴望自己能像抗倭英雄戚继光一样驰骋疆场杀敌报国。读《宋史》,他又想起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实现那"直捣黄龙"的美梦。正在此时,从京城传来一道圣旨,钦差大臣左宗棠奉旨前来福建督办军务。

那是残冬的一个早晨,太阳早早升起来了。天气异常寒冷。昔日繁华的街市已被炮火夷为一片平地,断瓦颓垣,一道道白幡在凛冽的江风中飘飞。左宗棠的官轿一出接官亭,便被两个身披一身重孝的男子拦住了。来者是谁?乃林纾和他的好友周长庚。两人跪在轿前痛哭流涕,向钦差大臣递了份状纸,状告李鸿章,张佩纶以及一批昏庸畏战的官员。那些披麻戴孝的死难烈士的遗孀听说来了钦差大臣纷纷手牵雏儿围了上来,过往的民众也义愤填膺。顿时,轿前轿后哗啦啦跪下一大片黑压压的请愿的人群。左宗棠恐事件闹大不好收拾,慌忙出轿召见林纾,周长庚。至于那份状纸呢?自然也不了了之了。

1897年春,林纾的妻子病逝。中年丧偶乃人生一大不幸。挚友魏瀚此时任职于福州船政局,见林纾悲伤忧郁,就邀他到马尾散心,住在船政局的储材馆。这里离闽江很近,四周花明柳暗。夜静时能听见江涛的喧响。然面幽静的自然环境并不能愈合林纾心灵的创伤。经魏瀚介绍,林纾认识了留法归来的王寿昌(号晚斋主人)。王寿昌是船政局第三批留学生,会讲一口流利的法语,时任学堂法文教习。他向林纾推荐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成名作《茶花女》。寂静的夏夜,月明星稀,传到耳畔的只有海风的喧响与江涛的拍岸声,夜,静极了。王寿昌讲述故事的声音时高时低,时悲时喜。同是天涯沦落人。《茶花女》的故事情节强烈地震撼了中年丧偶的林纾的心弦。他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根据王寿昌的口述逐字逐句地用文言文将其译出。经数月努力,译作脱稿,更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此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深受读者欢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后,铅字翻印本就在上海出现了。首版五千册不及三天就被抢购一空。此后一版再版,风行海内。"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严复语)。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林纾以独特方式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第一步,亦为世界翻译史所罕见。

从此,林纾译书一发不可收。据统计:24年(自46岁初涉翻译至70岁辍笔)当中,林纾与王寿昌,魏易,严培南等十余名口译者合作,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170多部新作品,刊行l50多部。其中著名作家有法国仲马父子、雨果、巴尔扎克,英国沙士比亚、司各特、狄更斯,俄国托尔斯泰,还有易卜生,塞万提斯,伊索,笛福、欧·亨利等。林纾不懂外文,翻译时全靠别人口述,他再根据意思用精美的文笔加以润色译出。林纾译书的速度惊人地快。他文学功底深厚,悟性极高。往往这边口译者话音刚落,他那边译文即毕,并不加修改,脱手成篇。林纾非常勤奋。他在门楣上写了"磨坊",把自己比作驴子磨粉。他规定自己每天要译四小时,完成6000字左右译文。一部十余万字小说,在他手中不到一个月就译完成了。年年他都有新的译著出版。最多时一年曾出16部译著。甚至把外国剧本译为小说介绍给中国读者,深受读者欢迎。二十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以"林译小说丛书"的形式陆续刊林纾的译作。几乎每出一本"林译小说",在文坛上都会掀起一阵抢购的狂澜。大家都想先睹为快。商务印书馆也为此赚了不少钱,连鲁迅、郭沫若也喜欢看"林译小说"。用郭沫若的话:"林译小说"是他最嗜好的一种读物。鲁迅留日时,每出一本"林译小说",他必买无疑。看完后,他还要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珍藏起来。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林译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林纾堪称中国近代译坛奇才。
 楼主| 发表于 2009-8-31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来自: 美国
二十、戚继光与猴戚家军


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戚继光是抗倭名将,猴子是动物,两者风马牛不相及,难道猴子也会杀倭寇吗?这故事在下长乐家喻户晓。

且说那一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驻守在越迁山下。两天前,从福清方向窜来一股倭寇占领了董峰山,离长乐县城不到二十里,两军鼓角相闻,旌旗相望,眼看要有一场恶仗打呢。越迁山山连山岭连岭,绵延百余里。这里山深林密,山上猴子很多。只见山间树丛中,山坡溪涧旁,群猴蹿来蹿去的,格外招人喜爱。这些山中王也实在有趣。它们从不怕生人,见到远道而来的戚家军还挺高兴的。有的还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蹿到戚家军营地上,向将士们要水喝,要水果吃,还要光饼征东饼。有的则模仿戚家军士兵走操的姿态,还有的拿起地上的树枝乱舞一气,如同在自己家中一样随便。

马上要打仗了。戚家军士兵们的训练也越来越紧张。这一天,主帅戚继光披件风衣在营帐外来回蹈躞,一边看士兵操练,一边苦思破敌之计。这戚继光出生于军人世家,26岁就当上都指挥佥事。他招募义乌农家子弟组建戚家军,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此番他率军人闽,决心荡平倭寇,实现早年的理想--但愿海波平。天气很冷,刮在脸上的海风似刀刃般凛冽。突然,从山上蹿下来一群猴子,有五六百只之多,如同一阵风似地涌到戚家军营地上。猴子跟戚家军早混熟了,亲热得如同一家人。它们吱吱晤唔地叫着。有的在树下翻斤斗,有的吊在树上荡秋千,有的端起士兵的碗喝水。几只胆大的猴子一摇一摆走到戚继光前面来,朝主帅拱手作揖伸舌头扮鬼脸,逗得将士们哈哈大笑,就连平日不苟言笑的戚继光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不一会儿,猴王来了是一只白色的老猴。猴王一到,整个猴群顿时安静下来了。在猴王指挥下,猴也像戚家军士兵排着整齐的方阵坐着,一动也不动。只有一只小猴很顽皮,还在蹦蹦跳跳个不停。老猴显然很生气,弯腰拾了块小石子扔了过去,恰巧击中那小猴脑袋。猴儿立即乖乖地坐下不动。于是猴群像看戏似地看着士兵练操。就这样,一连好几天,猴群天天来驻地看操练。一看就是一整天。而且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男一动不动。

日子一久,这群猴子居然也学会了伸腿弯腰的动作,有的还会拿起地上的棍子练对打。戚家军在东边操练,猴在老猴的带领下便在西边"练操"。戚家边在南边操练,猴群就转移到北边去了。戚家军将士们很喜爱这群猴儿,戏谑地称它们是"猴戚家军"。一阵阵欢声笑语飘荡在山间谷地。

戚继光见状,心中甚喜:此乃天助我也!眉头一皱,一条破敌奇策在他心中开始酝酿成熟了。于是他传令将士们将这群猴儿请进戚家军营地,每天专门派8名士兵训练它们。还买了不少香蕉、菠萝回来。这是猴儿最爱吃的,让它们大快朵颐。这群猴儿很聪明。一教就会,随着戚家军士兵的口令卧倒、爬起、左转、右转,两个月下来,这群猴儿真成了一支听令行事的"猴戚家军了"了。

且说倭寇见戚家军按兵不动,决定来个先发制人。这一天朔风号叫,倭寇纠集500名亡命之徒来到戚家军守卫的鹤上岭下挑战。他们个个头戴牛角装饰的头盔,手提两把明晃晃的倭刀。戚家军士兵见倭寇们狂呼狂叫,很是气愤,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冲出营寨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料却传来主帅的命令:坚守大营,违者斩!同时派一小分队士兵将猴子转移到越迁山背后一处秘密营地。只让那只猴王头戴顶红帽子,领着十几只猴仔猴孙在营区内玩鸡母捉鸡仔的游戏。这游戏当地孩子们常玩。"鸡母"眼睛上蒙块黑布捉鸡仔,"鸡仔"蹲在地上,摸着谁,罚谁蒙上黑布当鸡母。营区内不时发出阵阵欢声笑语,连倭寇士兵也看人迷了。

第二天,倭寇又增派500名士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向戚家军营地挑战。戚家军士兵遵从主帅命令,紧闭营门,一块免战牌高挂营前。他们骂戚家军"没尿"(没胆量),还让士兵在光天化日下脱下裤子撒尿,公开羞辱戚继光不是男子汉只能像妇女一样蹲着尿尿。戚继光置之不理,任凭倭寇整天叫称它们是"猴戚家军"。一阵阵欢声笑语飘荡在山问谷地。

戚继光见状,心中甚喜:此乃天助我也!眉头一皱,一条破敌奇策在他心中开始酝酿成熟了。于是他传令将士们将这群猴儿请进戚家军营地,每天专门派8名士兵训练它们。还买了不少香蕉、菠萝回来。这是猴儿最爱吃的,让它们大快朵颐。这群猴il聪明。一教就会,随着戚家军士兵的口令卧倒、爬起、左转、右转,两个月下来,这群猴儿真成了一支听令行事的"猴戚家军了"了。

且说倭寇见戚家军按兵不动,决定来个先发制人。这一天朔风号叫,倭寇纠集500名亡命之徒来到戚家军守卫的鹤上岭下挑战。他们个个头戴牛角装饰的头盔,手提两把明晃晃的倭刀。戚家军士兵见倭寇们狂呼狂叫,很是气愤,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冲出营寨与倭寇决一死战。不料却传来主帅的命令:坚守大营,违者斩!同时派-d,分队士兵将猴子转移到越迁山背后一处秘密营地。只让那只猴王头戴顶红帽子,领着十几只猴仔猴孙在营区内玩鸡母捉鸡仔的游戏。这游戏当地孩子们常玩。"鸡母"眼睛上蒙块黑布捉鸡仔,"鸡仔"蹲在地上,摸着谁,罚谁蒙上黑布当鸡母。营区内不时发出阵阵欢声笑语,连倭寇士兵也看入迷了。

第二天,倭寇又增派500名士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向戚家军营地挑战。戚家军士兵遵从主帅命令,紧闭营门,一块免战牌高挂营前。他们骂戚家军"没尿"(没胆量),还让士兵在光天化日下脱下裤子撒尿,公开羞辱戚继光不是男子汉只能像妇女一样蹲着尿尿。戚继光置之不理,任凭倭寇整天叫骂,戚家军始终不开营门,整天让那猴王领着一群猴子在营区内玩鸡母捉鸡仔的游戏。越迁山下飘出一串串悠扬的情歌:"天上星多难比月,海中鱼多难比龙,鸟多难比天上风,花多难比映山红。花多难比映山红,海山遍野一丛丛;红染青山绿染水,万里江山一片红。"青山、绿水、蓝天、白天、盘歌,这哪里像战场?分明是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然而,部分戚家军将士却气得嗷嗷大叫,说从义乌到长乐从来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戚继光听后不置可否,三申五令,不准交战,违者斩。主帅令下,众将士哪个敢不从?倭寇无计可施,九天后只好传令收兵。戚继光却在此时传令:出击!深夜,星月无光朔风号叫。戚家军顶着寒风抄小路翻过后山,悄悄地埋伏在敌营四周。接照主帅的吩咐,士兵们在每只猴子腰上绑上四只爆竹,右手上举着一支香。随着主帅一声令下,数百只猴子蹦蹦跳跳地扑向敌营。

那群倭寇听见营外"吱吱喳喳"声,以为戚家军前来劫营,纷纷操起武器冲出门外。一看,却是一群猴子在营前木桩上跳上跳下,戏耍顽皮,倭寇大为扫兴。这些倭寇连日疲于奔命,累得腰酸腿疼,夜里正睡得香甜,又让猴子搅了甜梦。这鬼猴子!倭寇们嘴里骂骂咧咧的,纷纷扔了刀枪,打着哈欠转向营内。他们知道这一带山上猴子很多,就未加理采。戚继光见倭寇中计了,便轻拍一下那老猴的脑袋一声令下:出击!唿!那老猴嘴中发出声尖利的唿哨,这是总攻的命令!那群猴儿听见号令声,纷纷拔出绑在腰间的爆竹,燃着,五、六百支爆竹一齐投入倭寇大营内。这种爆竹叫滚地雷,着地就炸。顿时营内硝烟弥漫,大火四起。还没等倭寇反应过来,又一阵爆竹如同瀑雨般地倾洒在营内。东一阵咚!西一阵砰!东西南北,爆竹声惊天动地,把倭寇炸得焦头烂额,哭爹叫娘,疯狗般四下乱窜。

呜!一声螺号长鸣,震彻四周群山。埋伏在敌营四周的戚家军将士听到螺号声后一跃而起,挥舞手中的刀枪冲杀出去。不到一柱烟功夫,倭寇便被戚家军杀得片甲不留,尸横遍野。

战役结束后,戚继光下令犒赏"猴戚家军"。猴儿们胸前挂着一长串光饼征东饼,手中捧着玉米、香蕉、菠萝、白兰瓜扭起秧歌来。庆功宴上,已有几分醉意的戚继光为那猴王肩披一条大红彩带,夸道:"此场战役猴戚家军算立了大功了!"有个偏将乘酒兴问主帅:"主帅,当初倭寇上营前挑衅时,我们为什么不迎战?"戚继光醉眼朦胧,一语道破天机:"这你们就不懂了!兵书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时倭寇锐气正冲,我们仓促应战,能占便宜吗?"众将士纷纷点头称是,愈加钦佩主帅的雄才大略。

戚继光迈着摇摇摆摆的身子,轻声哼起:"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荡尽倭寇后,戚继光开始移师北上。可这群猴儿却舍不得离开戚家军。戚家军队伍开拔那一天,越迁山上数千只猴儿全围聚在大道两边,鸣放爆竹,为远征的将士们送行。依依惜别,难舍难分。那情景实在感人。从那以后,下长乐的老百姓更加呵护这群助过戚家军的"神猴"。谁也不准动它们一根汗毛。而与此同时"猴戚家军"的故事也就传播开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