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氏诗选(黄世鼎选注)

  [复制链接]
查看: 46532|回复: 5
发表于 2013-10-12 08: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黄氏诗选
黄世鼎  选注
《黄氏诗选》序
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  黄如论
黄氏系中国八大姓之一,根据《黄氏大宗谱》记载,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1978年在潢川老李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罐肩部有(黄孙须子伯亚臣)“黄孙”就是黄国公侯,“须子”即须劲子,是伯亚臣的称号)。以国为姓的黄氏出自河南潢川确凿无疑。黄国灭亡后,黄氏遗民迁移各地,也陆续移人福建。入闽者不能一一叙述,只能略举一二。黄守恭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世富”,曾捐资兴建泉州开元寺,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昌盛,遂成望族。江夏黄崛起湖北江夏地,族祖黄膺同兄黄敦,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随忠懿王避地入闽。黄敦隐梅溪凤栖山,黄膺迁樵川仁泽乡,三传至黄宾,为长邑令,后选居长乐青山乡,所以长乐黄姓基本源于青山乡,其中长乐赤屿、洋屿琴江等黄氏属另一支脉,前者属江夏紫云,后者系清雍正年间八旗兵后裔。
黄氏英才辈出,出现不少颇有建树人物,在《编者语》中列出不同时期的人物及事迹,如战国时期的黄歇,东汉江夏的黄琼,唐末黄巢等。长乐也不例外,编者在注释中也举几例,即黄瑀、黄榦、黄葆戉、黄河浪等。我认为秦朝末年黄石公和西汉黄霸,值得一提。黄石公,熟知兵法,曾于下邳圯上赠给张良《太公兵法》,对张良的佐汉成功,功不可没。黄霸,宜帝时任扬州刺史、颖川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被后世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
“诗言志”。在历史长河中,黄氏出现许多爱国爱民的诗人,他们唱出时代的最强音,他们的艺术造诣是很高的。
黄世鼎先生以“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为准则,以时间、区域为序,编选这本书,是值行赞扬的,但在浩如烟海黄姓诗人作品中挑选,难免挂一漏万,情有可谅。
黄世鼎先生倾注心血选注《黄氏诗选》,还附上名家赏析文章,为这本书锦上添花,是值得一读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宣扬,让更多的人了解黄姓一些精英,在创造中华历史、推动历史前进方面以及创造文化艺术、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所起的作用。




目  录
黄世鼎《编者语》
黄巢《题菊花》《菊花》
黄滔《题灵峰僧院(按在江田龙龛山)》《书事》
黄庶《无题》
黄棠《社日游云门山》《减字木兰花》
黄庭坚《雨中登邱阳楼望君山二首》《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清明》《水调歌头》
黄公度《悲秋》《卜算子》
黄瑀《乐山祷雨》
黄榦《喜雨二首》《戒溺女歌》《游寿山》《双髻峰》
黄机《满江红》
黄孝迈《湘江春月》
黄昇《清平乐》
黄公绍《青玉案》
黄庚《临平泊舟》
黄公望《西湖竹枝词》
黄晋《无题》
黄峨《又寄升庵》
黄克晦《后出塞送陈季玄防秋》
黄淳耀《野人》
黄周星《僦居》
黄宗羲《江村二首》
黄任《送张乾夫学举归里》《西湖杂诗》
黄景仁《山馆夜作》《幼女》《别老母》
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
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黄兴《咏鹰》
黄乃裳《无题》《无题》
黄节《岳坟》
黄葆戉《题牧豕图》《自题跪乳图》《戊午游石鼓同游诸子先登屴崱峰余不与》《越年再游石鼓》
蒲凤《荔枝湾上卖唱的姑娘》
黄河浪《异域魂——翠柳》《读世鼎兄七律奉和遥寄》
附选取长乐黄氏诗人的诗
黄伦《高宗皇帝挽词二首》
黄文政《题三溪潘氏族谱》
黄注《挽司训郑孟进》
黄景隆《龙泉寺》
黄玠《慎勿买良田》
黄见山《无题二首》
慷慨悲歌  诗思感悟
黄运恒《越南近事寄慨次韵》
黄运乾《越南近事寄慨次韵》
云门遐思  诗外人生
黄曾源《云门寺宴集和韵》《云门寺宴集倒次原韵》
黄运享《云门寺宴集倒次原韵》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08: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编者 语
黄世鼎
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后代为“黄帝子孙”。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对世界的文明作出卓越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多个民族结合成的,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基本上根据血缘关系,历史上有一百多个姓氏的人组成(《百家姓》一书为据)。
姓氏有许多来源。周朝封疆赐爵,按国号建姓氏;也有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汉朝、唐朝因军功显赫,皇帝赐给姓氏。有的因忌讳、避嫌更改姓氏;有的避仇、避疑变更姓氏;有的羡慕富贵、名望而冒充别人姓氏;有的钦佩别人恩德情义而顺从别人姓氏,总之姓氏来源是较复杂,来源有多种渠道,不是一源本所能概括的。
黄,本是姬姓,黄帝的孙子颛顼的曾孙陆终,受封黄地,以后子子孙孙以黄为姓。黄氏子孙系黄帝直接后裔,它与其它各姓子孙,共同创造中华的历史、华夏的文明。黄氏子孙在中华历史长河中举足轻重,不乏其叱咤风云的人物,不乏哲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名家巨匠,他们书写了黄氏的辉煌。
纵览各姓氏人口数,黄氏是比较少的。福建省长乐市充行一句谚语:“陈林应半,黄郑满街排”。(黄郑系水果黄淡的谐音)这说明当地黄氏人口不及陈、林二姓。但黄氏是中国八大姓之一,它播迁广泛,支裔遍及华夏及海内外各地域。少而精,黄氏一些精英,在创造中华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方面,在创造文化艺术、促进社会文明的方面,的确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叙述,目的是“列门墙,策后人”,使人们了解黄氏子孙为中华的历史、中华的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能解诗!”
黄氏子孙中有的是漫长的封专制掘墓人,他们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王朝,冲锋陷阵,矢志不移。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制度是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剥削农民方式主要是收取地租。封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封建制国家。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走,官吏、地主照旧催收租税。同时山东、河南一带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官逼民反”,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带领几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转战大半个中国,第二年年初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大齐政权打击了大官僚、大地方,正如唐末韦庄在《秦妇吟》一诗所说:“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等朱门无一半”!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它和历史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一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诗言志”,黄巢在两首吟菊的诗中唱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的豪方壮语,体现农民阶级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与信心。他借菊花言志,使许多咏菊诗都相形见绌。
如果说黄巢以农民革命战争形式推翻唐王朝封建统治,那么明末的黄宗羲则从理论上把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批得体无完肤。
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度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话是“金口银舌”,不容更改的。浙江余姚人黄宗羲,他的父亲黄尊素参加反对宦官专权的“东林党”,被魏忠贤及其党羽迫害至死,黄宗羲认识到不能希望明君圣主出世来扭转乾坤。他痛快淋漓地揭发封建专制的实质:“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他认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皇帝这一天下“大害”,为一家一姓的欢乐,对天下百姓敲骨吸髓,使百姓妻离子散。黄宗羲的观点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以后, 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腐朽的清政府,从1840年到1901年,先后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签定了《南京条约》(1842)、《中日马关条约》(1895)、《辛丑条约》(1901)等十多条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后,中国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这样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为了改变现状,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广东人黄遵宪(1848-1905)积极参加变法,但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前后仅103天。
中国有志之士从戊戌变法失败中得到启发,只有推翻腐朽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路。于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过程中,黄门出三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即黄兴、黄乃棠与黄钟瑛。黄兴(1874-1916),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夏,赴日本留学。1904年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次年在日本拥护孙中山组成中国的同盟会,是孙中山最有力助手。1911年与赵声领导广东起义(黄花岗之役),率领敢死队进攻总督署。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以后,积极策动讨伐袁世凯。他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黄乃裳(1849-1924)他是一位著名爱国华侨,出任过孙中山高等顾问。
黄钟瑛,祖籍长乐,辛亥武昌首义,慷慨励师,率舰辅孙中山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海军部总长,兼海军上将,为促进南北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了多次非凡年代,如“春秋战国”、“东汉末年”、“靖康之耻”,还有宋元、明清移代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些非凡年代,都有黄氏子孙挺身而出,急国家之所急,坚定地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立场上立身办事。当王朝易代时,他们反对血腥镇压,主持正义,保持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长期激烈争霸战争,“大鱼吃小鱼”,许多小诸侯国逐步被大诸侯国吞并,剩下七个诸侯国,即秦、齐、楚、燕、韩、赵、魏。它们之间不断进行战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步富强起来,不断向东方发展势力。当时楚国逐渐衰弱,楚怀王被秦王引诱,客死秦国,其子即位,为楚顷襄王。这时秦王有恃无恐,命令白起进兵,想一举消灭楚国。在这危急关头,出使秦国的黄歇就上书秦昭王,分析形势,痛陈攻楚必败道理。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引自《史记》)此书表说理透彻,利弊分析明晰,态度不亢不卑,终于说服了秦昭王,停止攻楚。黄歇为楚国的安全、人民生活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楚顷襄王卒后,太子完接位,即为楚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令尹),封给淮北地十二县。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改封号于吴(江苏苏州),号“春申君”。他与齐国孟尝公、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一样“方争下士,招致宾客”,门下食客三千多人。为了国家安全,黄歇对改封的领地——苏州进行彻底改造:修故城为郡邑,城内疏滩河道,贯太湖之水,四通八达。同时用宾客的谋略,兼管邹鲁之地(今山东境内),又启用贤士荀卿为兰陵令,修订政法,训练士兵,从此楚国又强大了,曾派兵救赵攻秦。
东汉江夏安陆(今属湖北)人黄香,祖孙三代同事东汉王朝。黄香之子黄琼(86-164),字世英,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令不就。顺帝永建(126-132)中,由于公卿推荐,被朝廷征辟,他素为李固所仰慕,固与书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至京师,初任议郎,后迁尚书令,官至太尉、司空。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发生了黄巾大起义。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出现割剧一方的军事集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189年西凉刺史董卓乘乱带兵进京(洛阳)。董卓骄横跋扈,废少帝(刘辨),立新君(刘协,即汉献帝)。年年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凄凉景象,正如曹操《蒿里行》一诗中所说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董卓独断专行,携带几十万军民迁都长安。黄琼之子、官拜太尉的黄琬与司徒杨彪加以劝说阻止。董卓不但不听,反把黄琬、杨彪罢职为民。黄琬儿子黄奎又弼佐献帝,官为侍郎,与马腾共议谋诛曹操,因事败露,死于国难,忠烈可钦,值得表著。
1125年新兴的女真族(金),大举进攻北宋,宋徽宗(赵佶)忙把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底,金军攻陷国都开封,1127年,金军撤退时掳走徽、钦二帝。当时,赵桓弟弟康王赵构逃到长江以南,几经周折,最后在临安(杭州)建立南宋小朝廷。在建炎之初(“建炎”、绍兴“都是宋高宗年号),忠臣义士和广大人民坚决主张驱逐金寇,恢复国土,这是主战派。主战派与以秦桧为首投降派之间进行尖锐的斗争。福建莆田地人黄公度,不肯依附秦桧权奸之党,反对秦桧卖国投降路线,结果为桧所忌,被贬通判广州肇庆府,摄南恩守。他虽然遭际不幸,但还时时关心国家的安危:“丈夫感叹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诗《悲秋》)。
岳飞《满江红》说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他的孙子岳珂(1183-1240),字肃之,官至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他一心想完成祖辈未竟之业。言为心声,写起词来,慷慨壮烈。与他志同道合的是浙江东阳人黄机,两人酬唱尤多。黄机在《满江红》最后唱道:“且莫令榆柳寒门秋,悲摇落。”奉劝朝廷,勿失良机,收复失地,不要让边塞扶老、人民失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灭了金,接着连续对南宋发动进攻。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的都城临安,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宣告南宋灭亡。朝代覆灭,对封建仕大夫来说,何去何从,是严峻的考验。一种投降新皇朝,博得一官半职;一种不愿从事新朝,只好归隐林下。福建邵武的黄公绍是后者的典型的代表。黄公绍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入元不仕,隐居在樵溪,宁愿过着“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的生活。(词《青玉案》)
民族气节如黄氏血脉一样,代代相通。明清易代时,江苏嘉定人黄淳耀,于崇祯年间进士。平时同情劳动人民,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小官吏深恶痛绝:“归逢吏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诗《野人》)他一生不受官职。但当国家危急之时,他挺身而出。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破南京,势如破竹,但在江苏南部松江、嘉定等地方,遭到人民起义军激烈反抗。嘉定城由黄淳耀与侯峒领导起义军守卫;松江一带则由夏允彝、陈子龙起兵抗清。嘉定城破后,黄淳耀与其弟渊耀自缢僧舍,为国捐躯。夏允彝兵败自杀殉国。陈子龙被捕,乘隙投水成仁。以后年仅14岁的夏允彝之子夏完淳继续举起抗清的旗帜,蹈义赴难。
黄淳耀、夏允彝、陈子龙、夏完淳等人的行为,正合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的含义,体现了民族的正气,永远激励着后世爱国志士。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夏允彝何许人也?他就是明末在长乐任多年知县官的那个夏允彝。“夏允彝,字彝仲,号缓公。嘉善籍,华享(今上海市松江)人。幼颖悟,长文学,为几社(文学团体)巨手。崇祯丁丑(1637)进士,次年(1638)知本县(长乐县)事。始终七戴,诸弊悉除,百废俱兴,民戴如父母,钦若神明。岁旱,祷雨立应,四时考课,上下游士子咸就正焉,一时文风丕振。公余修纂邑乘,皆手自编辑,一秉之公,遂成信史。福藩时(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南明政权),擢(提升)为吏部主事,晋礼部员外郎。长(即长乐县)之士庶如失怙恃,为立生祠。南京失守,公与兄子旭、子完淳举家投淮。经济文章萃公一身,而忠义孝友又萃公一门也。长(即长乐县)祀公于名宦祠,华亭(松江县)亦祀公兄弟父子于忠义祠”。(引自《乾隆贺志》今天长乐师范附小校园内月爿池旁石刻:“知长乐县事云闲夏允彝”、“明崇祯辛巳仲冬吉造”尚清晰可辨;长乐六平山上的摩崖石刻:“江山全揽”、“万松岭”还赫然在目。夏允彝苍劲有力的笔迹,令多少书法爱好者流连忘返!另外,他撰写的优美散文《小有天记》、《灵泉观记》及《书杨都督梦斗忠烈》、《妯娌双节》等精巧的诗还有案可稽。夏允彝儿子夏完淳,出生于崇祯四年(1631),其父在长乐任职时,夏完淳七岁,跟随父亲住在长乐县衙内。他九岁时经常到六平山及山下五贤祠一带游玩,写了《游五贤祠》一诗,对这里灵山圣庙情有独钟:“安昌千嶂合,绵亘复嵯峨。高峰隐云际,日照涧生波。驾言往东隅,祠宇倚山阿。青池映绿草,峭阁响鸣珂。肃肃瞻遗象,徘徊起啸歌。巍兹五君子,讲学潜幽坡,依师被谗逐,亮节不改初。苾芬永怀报,济济士民和。山川自今古,大道长不磨。”(摘自《崇祯夏志》)夏完淳 “十四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倡议,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公事。易败,他仍为抗清而奔走。被捕后,在南京痛骂洪承畴,被杀害。所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其斗争经历,悲歌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夏完淳牺牲时才十七岁(1647),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少年民族英雄,也是一位优秀爱国诗人。郭沫若曾写剧本《南冠草》,把他民族气节形象搬上舞台。
黄宗羲曾经也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长期归隐,著书立说,用笔杆子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历代黄氏子孙在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创作方面做了很大成绩,作出许多贡献。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到现在有近5万首诗歌,诗坛名家辈出,有如群星缀天、高林映日。然而黄姓诗人却寥若晨星,虽则如此,而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咏菊诗却异军突起,独树一帜。高昂的基调、宏大的襟怀、豪迈的语言是“文如其人”的最好写照。
北宋的黄庭坚亦令人另眼相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是我国文艺史上通才,诗词书法等有很高的造诣,文学成就很大,影响深远,是江西派领袖。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并称“秦七黄九”。他的诗众体兼备,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生活。他的诗博取唐人技巧,自辟门户,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他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黄庭坚的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称“宋四家”。他的书法,潇洒飘逸,遒劲稳重。他的草书变态纵横,势若飞动。他的作书经验之谈:“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有多种字贴传世。
“我祖诗可祖天下,凡能诗者宜当之。”这是清朝诗人黄景仁对上祖黄庭坚的评价,他自称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代,并引为为荣。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江苏武进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正如包世臣指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第一”。他的作品直抒胸臆,感情真挚,而又含意深远,语言明快奇丽而又妥贴传神,富有表现力,因而称雄诗坛。
过了一百年,清代出现一位出类拔萃诗人,那就是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生活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九岁中举,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对资本主义社会深有了解。他提出“诗歌革命”,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视野扩大,题材广阔,气魄雄伟,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梁启超对他评价:“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20世纪初,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有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太监制度、裹足的民约和律诗的戒律(所谓“三宝”)进行猛烈的攻击。其中也把律诗列入“三宝”之一,这说明旧体诗词格式不宜表现时代内容,于是就以胡适为首的部分诗人,尝试新诗写作。他们强调“诗体大解放”,提倡白话文入诗,以便冲破旧体诗词格律的束缚。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在新诗创作方面有所建树。尤其是他与杨骚于1932年在上海成立中国诗歌会。这是“左联”领导下的新诗歌团体,该会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尤致力诗歌大众化的工作。1940年他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工作,除了反映农民的疾苦和反抗外,还有大量取材抗日战争的诗歌。他为新诗创作作出贡献。
对新诗情有独钟的黄河浪,原名黄世连,。1941年3月27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吴航镇太平桥边的一间旧屋里,黄河浪是他笔名。他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福建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得好评。1980年6月福建出版社出版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在香港期间出版诗集《天涯回声》,最近又出版诗集《风的脚步》。他在散文、评论方面也有所建树,已结集出版的散文著作《香江潮汐》|《遥远的爱》等。其中《故乡的榕树》一文,写于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长期成为高中语文科教材。黄河流现定居美国,担任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及《珍珠港》报主编。
黄河浪及福建长乐等地区黄氏子孙的上祖黄榦是朱子学的继承人。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学,江西婺源人,曾侨寓福建建阳、崇安、长乐等地。他将次女嫁给爱徒黄榦。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长乐青山乡(青山下)人。在朱熹死后团结朱熹门人,对朱子思想传播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此,《宋史卷四百三十》记载朱氏门人黄榦、李燔、张洽、陈淳、李方、黄灏等六人事迹,黄榦名列前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他们大量出卖国家利益,对内【系统屏蔽词】统治,民不聊生,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危机,终于在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序幕。从此以后中国革命在中国【系统屏蔽词】领导下,经过了几十年斗争,经历了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翻身作主。在革命征途上,黄氏一些精英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鲜血,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现略举几位先烈如下:
黄静源(1897-1925)湖南郴县人;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黄励(1905-1933),湖南益阳人,女;黄甦(?-1935),广东人;黄骅(1910-1943),湖南阳新人,原名金山;黄继光(1930-1952)四川中江人。
他们有的在白色恐怖时期的国民党屠刀下,英勇就义;有的身先士卒拼死在抗日战争的沙场上;有的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牺牲……他们的名字同许许多多英烈一样,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永垂不朽。
目前,省修省志,市修市志,县修县志,族修族谱,志书族谱如同雨后春笋般。由于创造中华历史,创造中华文明,不乏黄氏子孙。而这些黄氏精英大部分都有诗歌传世,于是我就以诗歌为纲,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由于部分诗词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研究者趋之若鹜,而本人则选自一篇自认为水平较高的赏析文章,以飨读者。
黄  巢①
题菊花
飒飒②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③,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①〔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私盐贩出身。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因反对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与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五年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起义军南下,经江西、浙西、浙东,进入福建。王霸二年(公元879年)进入岭南,攻克广州,众至百万。是年十月回军北伐,进入湖南,沿湘江而下,经鄂州(今湖北武昌)东行,渡长江、淮河,进军淮北,称率士大将军,旋改称天补天大将军。王霸三年十一月,起义攻克东都洛阳,沿途慰问人民,市坊晏然。是年底(881年初)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居民夹道欢迎。起义军向群众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受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但因流动作战,未建立过比较稳固的根据地,长安被唐军包围,粮食匮乏。金统四年(公元883年)起义军撤出长安,旋即攻克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日不下。由于腹背受敌,屡战失利,次年他退至泰山狼虎谷,为敌军追及,不屈自杀,(引自《辞海》)。②〔飒飒(sà)〕风雨声。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回乡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③〔青帝〕春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刘学锴赏析)
菊  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②。
〔注释〕
①〔杀〕这里应理解为凋零;凋落。②〔黄金甲〕这里指菊花黄色的花瓣。
〔赏析〕
《全唐诗》仅存黄巢诗三首。其中两首皆咏菊花。看来百花中唯菊花独得黄巢垂青。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天,有登高赏菊的习惯,佩茱萸囊以避邪,饮菊花酒以长寿,并插菊花与鬓上。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自然成了菊花节(作者写九月八是为了押韵)。这个节日里自当是菊花开的最火热最美的时候。其景象甚为壮丽。
从写作背景上看,这首诗是黄巢名落孙山后所赋。诗人以此述怀,把菊花亲切地称为“我”花,以菊自拟,表明了作者爱菊之甚,以至到了通其精神的地步。元稹的《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写的是诗人看到一丛丛菊花绕房屋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更因菊花后凋而倍受喜爱。而黄巢立意更深,把菊花当成了劲节之士的化身。但这非创自于黄巢,远自屈原就曾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离骚》)。以饮兰露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质高洁;陶渊明爱菊之甚,人所尽知。唐诗人郑谷也有“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诗句,皆赞美菊花的品质。黄进一步把自己同菊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菊花高标,抒自己胸怀。许多人落第后是哀伤颓丧的。黄巢却不然,在他看来,挫折是暂时的,不妨等待。“待到秋来九月八”,整个长安城里百花凋落,只有那金甲般的菊花到处盛开。散发着阵阵浓郁的香气,浸透全城,弥漫云天。自己也会象菊花一样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表明了他的远大抱负,具有黄巢这个轰轰烈烈人物的鲜明个性。
  这首诗,借物言志,志气之宏大,辞彩之壮伟,意气之充沛,使许多咏菊诗都显得纤弱。           (王吉荣 赏析)
黄  滔①
题灵峰僧院(按在江田龙龛山)
〔注释〕
①〔黄滔〕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唐乾宁二年(895)进士。仕唐至监察御史中丞,后依王审知(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黄滔与长乐关系密切,曾到江田灵峰寺游览,并留下诗句。他诗风平易,若与对语。②〔茗(mǐng)〕茶叶。③〔枰(píng)〕棋局。〔沧溟(cāng mǐng)〕海水弥漫貌。灵峰寺依山面海,现海边建了闻名遐迩的下沙度假村。
书事
望岁心空切,耕夫尽把弓①。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没阵②风沙黑,烧城水陆红。飞章奏西蜀③,明诏与殊功。
〔注释〕
①〔耕夫尽把弓〕农夫人人手中握着弓箭。②〔没阵〕阵亡。③〔飞章奏西蜀〕奏章捷报西蜀(四川)已定定了。
〔赏析〕
    唐末四川军阀混战。田令孜、陈敬瑄不服朝命,固守成都。朝廷下令征讨,王建乘机扩充势力。围城三年,王建夺得成都,朝廷只得任命其为成都尹。诗述农业凋零,收获无望;连年征战,农夫尽驱上战场。人丁稀少,赋税苛重。壮丁战死,城池都遭烧毁。然而将军表奏长安报捷,朝廷犹赏大功。诗歌对唐末混乱政局痛心疾首,对人民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诗中抓住民生凋弊、战祸惨烈的普遍现象,作具体描绘。篇末则指责将兵者残民以逞,朝廷赏罚颠倒,对晚唐社会作出了深刻的概括。“没阵风沙黑,烧城水陆红”,形象惊心动魄,为本篇警策。明人胡震亭评黄滔诗曰:“黄文江力孱韵清,妮妮如与人对语。”
(“简析”引自《历代文学名篇辞典》)
黄  庶①
无题
雪里犹能醉落梅,    好营②杯具待春来。东风便试新刀尺,    万叶千花一手裁。
〔注释〕
① 〔黄庶〕字亚夫,号青社,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父。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州郡从事,摄康州。著有《代檀集》。②〔好营〕整治。
〔赏析〕
这是早春的季节,大雪纷飞,宛如严冬。腊梅虽然开始凋落,然而,落梅映雪,苔枝缀玉,别是一番景象,犹能引人一醉,正好整治杯盘,迎候春天的信息。黄庶在这首《探春》绝句中,以其首二句描画出一幅早春图景和由此表达出对春天的向往心情。“雪里犹能醉落梅”句,令人想象到“雪里落梅”的画景;“犹能”说明百花虽未生发,然而犹有落梅值得醉赏。“好营杯具待春来”句,是补叙,是“醉”的准备,流露出一股盎然的兴趣。“落梅”二字,实际上也暗含笛曲《梅花落》的意义。作者显系受到江总“满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和徐陵“落梅奠酒杯”等诗句的启示,以落梅金卮的情趣,以飞雪迎春的画面,融合成一种新丽意境。
      诗的三、四两句承接上联“待春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画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图。“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用的是唐人的表现手法和构思,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徐凝的“勾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温庭筠的“远水斜如剪,青莎绿似裁”等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句,都是将“春风”(亦即“东风”)拟人化,赋予它一把神奇的剪刀,精心剪裁出春天的红花绿叶,表现了春风的造化之功。黄庶这两句的构思有自己独到之处:一是表现在“便”字的使用上,便,习也,有熟练自如之意。“便试新刀尺”,说明“东风”年年运用“刀尺”来裁剪大好春色,已成为能工巧匠,今年虽是初试,但大显身手,定属不凡;二是表现在“新”字的使用上,“新”字突出强调了新春伊始,唯其是“新”的刀尺,方能裁剪出新的气象。而且,这一“新”字也不无显示与唐诗中熟见的“刀剪”有所区别的微妙用心。“万叶千花一手裁”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万叶千花”,语意双关,既是眼前所见如徐凝《早春咏雪》中描绘的“珠蕊琼花”的奇特景色,更是想象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的气象。而“一手裁”三字之中充满了对春之神造化之功赞赏。
     这是一首即兴写景小诗,严格地说,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闲情逸致。诗中洋溢着一股欢畅、惊喜的情绪:惊喜于白雪落梅的早春奇特景色,惊喜于春天气息的萌生,惊喜于见梅落而知万叶千花之更新。诗题中之“探”,正表露了一种追求和喜悦。整首诗的格调是清新的:冰清玉洁的景象,芬芳醉人的酒香,飞雪迎来的春意,惊喜畅适的心绪……。这便是意境,这便是此诗所独具美感。                    (李敬一赏析)
黄裳①
社日游云门山②
不须扶我自登山,脚力能胜十八盘。一字雁③低头上过,两城人④细掌中看。谁知北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⑤。忽见云归应是信,满襟赢得洞天寒。
〔注释〕
①〔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状元)。历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卒赠少傅。黄裳曾受长乐县令袁正规邀请,撰写《元祐港记》。他多次游览长乐洋屿云门山,对那里山光水色流连忘返,备加赞赏。其中《社日游云门山》一诗刻在云门山亭前面的岩石上,至今还赫然在目。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②〔云门山〕在长乐洋屿乡北面,山上建有巍峨的“云门寺”。③〔一字雁〕群雁飞行时常排列成“一”字或“人”字。因称“一字雁”或“人字雁”。 ④〔两城人〕洋屿乡,分为城里、城外。以后清“八旗”兵驻守城里。他们繁衍后代,属满族,现单独成立了“琴江满族行政村。”云门山居高临下,登高俯瞰,城里、城外人活动的情况历历在目。 ⑤〔谁知北户缘犹在,却笑南柯梦未阑〕意思是,住在北向人家与山水相亲,代代相传,而那引起贪恋荣华富贵的人,至今还执迷不悟,的确令人发笑。
减字木兰花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②〔渚(zhǔ)〕河中小州。
〔赏析〕
此词是描述端阳节龙舟竞赛的盛况,上片写比赛的情景,首句先写红旗而不写龙舟,是因为龙舟停在“深深杨柳渚”,远远望去,当然只见高插的红旗,而且在“深深(茂密的意思)杨柳”的浓绿丛中掩映着红旗,更是格外醒目,所以作者先看到高高飘扬的红旗,然后见到像春雷那样的鼓声,前两句没有写到声音,那是“战斗前的岑寂”,参加比赛的龙舟,各自准备着,专等着一声令下,比赛开始,起指挥作用和激励选手们斗志的鼓声,当然会像春雷般的响个不停。作者不写划桨手而突出写鼓声,就是要抓住龙舟上最重要、最富于代表性的事物,以收取渲染激烈的竞争场面的效果。“鼓击春雷”,也写出了参加竞赛的龙舟之众多,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结句写龙舟竞争之激烈,条条龙舟,勇往直前,冲破静静的水面,船头上激起的浪花,形成一片烟雾,这四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动。“远远回”三字,极言龙舟之快速,说它们在霎那之间已到达远处的终点,并从那连打回头了。三字之中,包含了去—到达—回,紧张,奋勇,胜利,真是简练之至。
下片紧接上片末句的“回”字,描写了胜利而归的欢腾情景。龙舟回头了,观众的欢呼声震得大地都在抖动,可见观众之多。第二句有两个含意,一是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好像打仗一般,把观众都惊呆了;一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条龙舟以战斗的勇气,压倒群雄,夺得冠军,赢得了大家的赞叹。第三句是描写领奖处(也是主席台),装饰得金碧辉煌。第四句是说夺得冠军,胜利归来。此句中不用“夺得”而是“衔得”,“衔”字实点出这次竞渡是龙舟,不是一般的船只。龙舟取得第一,把获得的锦标放到昂首张开的龙嘴里,以表示这一胜利乃龙所衔得的,故“衔”字比“夺”字更为形象化。                    
(潘慎 赏析)
黄庭坚①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②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③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④。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①〔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且谓诗歌不当有“仙谤侵陵”的内容,但在若干作品中仍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但只是借以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江西诗派,又能词。兼擅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经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②〔君山〕一称湘山。在洞庭湖中,相传为舜妃湘君游处,故又名湘山。③〔瞿塘滟滪〕四川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中最险处。④〔绾结湘娥十二鬟〕象湘君联结头上形状大小不一的发髻。绾(wǎn)联结:湘娥,指湘君,湘水之神,为舜之二妃,死于湘水之间,俗谓之湘君。鬟(huǎn)发髻
〔赏析〕
这两首诗是黄庭坚七绝中的冠冕之作,兀傲其神,崛蟠其气,被广泛传诵。但奇怪的是却被清人方东树、黄爵滋、曾国藩等人所忽略。他们的《昭昧詹言》、,读山谷诗集》和《求阙斋读书录》,曾评点了山谷的不少名篇,却视不及此。可能是沧海遗珠,也可能是因为文艺批评眼光不同。
这两首诗的妙处是境界雄奇。尽管第一首的雄奇偏于动,第二首的雄奇偏于静,却都显示了诗人的胞襟高旷和文辞挺拔,于政局动荡、频历艰难困苦之余,仍旧卓然兀立,雄视千古,诚为不易。
第一首首句“投荒万死”,沉痛而并不衰飒,这就轻轻地引出了次句的欢欣。前面分明讲到“万死”,但一转而为“生出”,特别是历经航行之险的“瞿塘滟滪”等地而“生出”,走向家乡,这确乎是值得高兴!不过,这欢欣之情,在山谷笔下,可绝对不落窠臼,正如清人赵翼所说,山谷“不肯作一寻常语”。(《瓯北诗话》卷十一)他不是泛泛地说欢欣,而是以历代古人作为幸福象征的充溢诗情画意的“江南”在望,首出欢欣;不说“在望”,而是说“未到”;不是说将到未到的盼望,而是把欢欣之情化为具体的表情动作“一笑”;不仅仅是空洞地写“一笑”;而且写即使未到,但当登上岳阳楼,家乡在迩,“江南”在望时,就早已笑了起来,也就是诗人所说的“先一笑”了。不用说,诗里暂时还不可能写到的还乡以后,那就会更加大笑而特笑了。
从投荒四川到行将重见江南,从“万死”到“出生”,从登楼到眺望,这都是一系列的“动”,有行程这变,有心情之变。
第二首正面写眺望,眺望写得十分出奇。如果说前首偏于雄,而本首则更偏于奇,从当前君山想到有关湘夫人的古迹不算,还把君山写成湘夫人的发髻。此其一奇。深憾水势不大,以致不能在白浪堆中饱看青山,其浮想之阔,寄怀之壮,构思之美,笔力之雄,确乎是把八百里洞庭的乾坤摆荡,写得蓬蓬勃勃。此其二奇。
第一首不正面写君山,但诗人写人他的旷达豪雄心情,也可以说已经为君山图景安排了“蓄势”。诗人之高旷如此,君山之雄浑亦必如此。及至读到第二首正面写到君山,果然如此。作者并不止于当前君山,而能融合今古,把眺望时的凝思引入奇境,藉远来而登高,藉登高而望远,藉望远而怀古,藉怀古而幻念,极迁想妙得之观。朱熹评山谷:“措意之深”。旨哉斯言!  (吴调公  赏析)
鄂州南楼①书事四首(其一)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②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释〕
①〔鄂州南楼〕今武汉市武昌。东晋征西将军庚(yú)亮镇守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后人于鄂州复建一南楼纪念庚亮。黄庭坚在崇宁元年(1102)寓居鄂州后即登此楼,叹其制作之美,翌年六月再登,本诗居四首之先。②〔芰(jì)荷〕 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汉昭帝《淋池歌》:“秋素景兮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赏析〕
东晋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时曾登城南楼览赏风光(见《世说新语·容止》及《晋书·庾亮传》)。后人于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复建一南楼纪念庾亮。黄庭坚在1102年(崇宁元年)寓居鄂州后即登此楼,叹其制作之美,翌年六月再登,写下了这一组诗。,本诗居四首之先
陈衍曾说过:“山谷七言绝句皆学杜,少学龙标(指王昌龄),供奉(指李白)者,有之,《岳阳楼》、《鄂州南楼》近之矣。”(《宋诗精华录》)这首诗即是风神摇曳,具有悠远之姿,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即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气象不凡。以“四顾”领起,具见豪迈气魄;“接”字下得贴切,描绘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一个“光”字,则传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接写“凭栏十里芰荷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给人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其视觉形象,而是其清香四溢,所以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诗人面对如此风物,感觉人间的一切争斗都不复存在,于是唱出了“清风明月无人管”之句。“清风”近承“芰荷香”,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之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明月”遥应“山光接水光”,点明皓月朗照,山川生辉。大而言之,“清风明月”实指一切自然景物。“无人管”,则是化用了苏轼前赤壁赋》最后一段的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清风明月,见《南史·谢譓传》):“(谢譓)不妄交接,门无来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清风明月,非人所得而私。诗人此时物我两忘,逍遥自适。
最后一句便点明了这种感情。一个“凉”字概括了他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手法,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的“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其摒弃尘虑之想。“清凉”,佛家常用语,指摆脱一切憎爱之念而达到的无烦恼境界,如《大集经》说:“有三昧,名曰清凉,能断离憎爱故。”又如《华严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前面所写的景物都有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一个“凉”字意味深长。黄庭坚在这之前经历了长达六年的谪居黔州戎州的流放生涯,遇赦后赴太平州任,仅九日即罢官,只得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结果是远贬宜州而死。尽管如此,他却力图在儒、道、佛的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一方面洁身自好,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方面寄情山水,放松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就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
清代冒春荣评李白七绝说:“七言绝句,以体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话,而有弦外音,味外味,神气超远。太白有焉。”(《葚原诗说》)黄庭坚此诗就有李白的遗响,写景清新淡雅,抒情含蓄蕴藉而颇有理致。此诗通体散行,一意直叙,如流水淙淙,直归于结句的“凉”字,而又妙在点到即止,留下了玩味想象的余地。诗句在散行中又参以当句相对,如首句的“山光”对“水光”,第三句的“清风”对“明月”,往复回环,摇曳生姿,增添了声情之美。          (黄宝华  赏析)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①,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
①〔龙蛇蛰〕龙蛇冬眠后苏醒。
〔赏析〕
“桃李遇清明盛开,故曰笑。荒冢遇寒食祭扫而生悲,故曰愁。斯时也,春雷发而龙蛇起蛰,春雨足而草木皆新。因祭祀而乙齐人乞食于墦间,见禁烟而哀子推之焚死。盖介子推割股以救晋文公。文公即位,而赏不及,故子推耻言功而陷于绵谷。文公思而求之不得,使人召之不出,乃焚其山,意其必出。子推终不肯出而焚死。晋人哀之,以其死于清明前三日,故于此三日,皆禁火不举,至清明乃祀之。禁烟之节,盖本于此。然子推之廉,齐人之贫,皆何在哉。往古来今,蓬蒿满眼,荒冢垒垒,唯黄土一丘而已。”           
(摘自旧本《七言千家诗注解卷》下)
水调歌头①
   
瑶草一何碧②!春入武陵溪③,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④。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⑤。只恐花深里,红露⑥湿人衣。
坐玉石⑦,倚玉枕,拂金徽⑧。滴仙何处?⑨无人伴我白螺杯⑩。我为灵芝仙草11,不为朱唇丹脸12,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即填词用的曲调名。②〔瑶草一何碧〕指山里香草。瑶草,香草;一何,何其。③〔武陵溪〕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此用其事。武陵,令湖南常德市一带地区。④〔黄鹂〕此鸟颜色可爱,鸣声婉转。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⑤〔浩气展虹霓〕一股豪气与天上虹彩相连接。⑥〔红露〕花上的露水。⑦〔玉石〕白色晶莹的石。⑧〔金徽〕琴徽。用来调节琴声高下。⑨〔谪仙〕指李白。孟启《本事诗》记载: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到长安,遇见了八十高龄的太子宾客贺知章。他一见李白“既奇其姿”,当李出示《蜀道难》后,读未竞,称叹者四,号为“谪仙”。后来“谪仙”成了李白的称号。⑩〔白螺杯〕用螺壳做的酒杯。11〔灵芝〕香草。12〔朱唇丹脸〕涂脂抹粉。
黄公度①
悲秋
万里西风入晚扉②,高斋③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④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⑤。
〔注释〕
①〔黄公度〕(1109 - 1156年)字师宪,滔裔。莆田县东里(令城厢区东里巷)人。生于北宋大观。公度小时,曾居于涵江鳌山村其姑家中,在附近登灜阁读书。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公度大魁天下(状元),高宗于书“登灜阁”三字赐其读书处为阁额。他曾写下《御赐阁额》诗二首: “杰阁侵霄汉,寰章焕壁奎。内廷颁宝宴,中使揭璇题。信誓山河固,宠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禄,日断五云西。”“功掩萧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苍。金碧飞回翚外,鸾虬结倚旁。落成纷贺燕,弱儒得高翔。”此“登灜阁”之字摹石刻,至今仍嵌在鳌山村雁阵宫墙壁上。
公度初授监鉴书平海军节度使判官,继升秘书省正字。因耿直清高,不肯依附秦桧权奸之党,为桧所忌,被贬通判广州肇庆府,摄南恩宁。在任内,决滞讼,除敛横,兴学校,教秀民。南恩自唐初置县以来,至此始有人登进士第。桧死,被召还朝,高宗问广东政治情弊,公度说:“郡县有十年无正式命官,代理人因循敷衍,不关心政事。民受其害。”高宗遂命他掌吏部考功员外郎。公度到任仅8个月卒。
公度著有《知稼翁集》11卷,《知稼翁词》1卷。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逝世。终年47岁。(引自莆田市((涵江区志)))    ②〔扉(fēi )〕门扉。③〔斋(zhāi )〕一般指书房、学舍。④〔别浦〕小河汉。⑤〔不学楚人儿女悲〕不象楚人宋玉那样伤时悲秋的儿女之情。战国时楚人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末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穴廖兮,天高而气清。寂廖兮,收潦而水清。”这是千古传诵的咏秋名句,把人们引入凄凉哀怨的意境与寂寞萧瑟的秋色中。      
〔赏析〕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身世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诗一开始,即紧扣题目,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首句在“扉”前着一“晚”字,交代了时间,又渲染了冷寂的气氛。次句在“斋”前着一“高”字,标明了立足点,为所见愈远作了铺垫。李白《折荷有赠》诗:“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情景与之约略相似,但此处写得较为含蓄深沉。诗人没有明说怅望什么,而是留下悬念,径直引着读者把目光投向远处的别浦。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作者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当时的台谏官(御史的别称)已成为秦桧排斥异己的工具,只要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无不争先揭发邀功。这首诗作年无考,从内容上看,作者关切时事,委婉曲折地表示出对秦桧推行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最后,作者一变前文的铺叙景物的格局,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的主旨,并且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诗人的伟大抱负,对个人穷通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击节赞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作者“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切龌龊之态”,实属平允精当之论。
诗名《悲秋》,作者不写一个“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事物的典型特征,刻画出秋的意境。全诗气韵生动,时人称其“诗效杜甫古律格,句法逼真”(见《宋诗钞·知稼翁集序》)。作者托景抒情,把复杂的思想感情,用简洁的形象表达出来,寓悲壮于闲谈之中,的确耐人咀嚼,引人涵咏寻味。                                    (李敏  赏析)
卜算子①
   
薄宦②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说、春将暮。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③,后今知何处?
〔注释〕
①〔卜算子〕词牌名。②〔薄宦(huàn)〕小官。宦,官吏。③〔君向潇湘我向秦〕晚唐诗人郑谷,一次在扬州和友人分手时,写了《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首绝句表现了各向天涯
的无限愁绪及南北异途思念。黄公度借用了其中一句诗。
〔赏析〕
此词原题“别士季弟之官”。《知稼翁词》注:“公之从弟童(黄童),士季其字也。以绍兴戊午(1138)同榜乙科及第。有和章云:‘不忍更回头,别泪多于雨。肺腑相看四十秋,奚止朝朝暮暮。何事值花时,又是匆匆去。过了阳前更向西,总是思兄处。’一语语真挚,不减考功。”(黄公度官做尚书考功员外郎)。
此篇为兄弟之间惜别之作,不同于一般的男女之离情别意,一扫“长亭”、“芳草’,等陈辞滥调。语言朴质,感情真挚。
“薄宦”,芝麻小官。为了一个小官而兄弟分离,第二句“往事随风雨”,“往事”,根据黄童和词,当指“肺腑相看四十秋,奚止朝朝暮暮”。四十年朝夕肝胆相照在一起,现在跟随风雨一起消逝了。“先自离歌不忍闻”,不忍听离歌,就是不忍分离,年轻的时候就一直不愿分离,“又何况春将暮”,“春将暮”,并非指暮春季节,“春”应指年华、青春。黄公度和黄童是同榜,年龄相差不大,黄童和词中说“四十秋”,可见他俩的这次分别是四十多岁以后的事,所以说“春将暮”(青春快要过去了)。上片表示不忍分离。
下片充满了伤感情绪。换头句“愁共落花多”,落花往往使人伤感,以落花衬托离愁,真是愁上加愁,“多”字乃愁和落花的总和。“人逐征鸿去”征鸿象征离去,以征鸿配行客,离别的气氛更浓,“去”字乃人和征鸿同步。此两句,组成同平仄(第五字除外)的五言对偶,反映了离别之情,离愁之苦.对偶中兼用衬托,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君向潇湘我向秦”,用郑都官(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诗“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现成句子,故不一定两人真的一个到甘萧天水,一个到湖南零陵,只表明弟兄分隔得遥远.尾句“后会知何处”,别离的忧伤达到极点,作者感到这次分别后,恐怕没有再会的希望了,从忧伤落到颓伤.更进一步流露了“自此一别,前途茫茫”的消沉之感。                                 (潘慎 赏析)
黄瑀①
乐山祷雨②
直上云封表③,云间蔼④洞天。自惭无善政⑤,来此乞丰年。
〔注释〕
①〔黄瑀〕1106-1168年,字德藻,长乐青山村(青山下)人,宋徵宗崇宁五年(1106)生。少时刻苦为学。因家道贫寒,每天只好挑担上街卖曲(酿酒、制面的发酵剂)为生。他经常携带书本上街,一有空就埋头攻读。“工夫不负有心人”,于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高中进士(与莆田黄公度同科得中)。不久就以补饶州司户参军出仕。(饶州相当今日江西鄱江、信江流域一带地方)提点(即提刑,兼管农桑)想卖掉铸造钱币工人的余粮,高过市价,从中谋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到处收集材料,相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事与愿违,不但收集不到材料,,而且百姓交口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对黄瑀反加以推荐,黄瑀深谢不受。
有一年饶州地方旱情严重,州守洪皓发文所属各县,减免田地租税。黄瑀请求十之免九,而其它县份只减轻一成。洪皓大惑不解,于是派员巡视各县,唯独黄瑀所管理县份百姓没有迁移流失现象。洪皓称赞黄瑀有所作为,极力向上推荐。
不久黄瑀为福建永春县令,那年天旱不雨,农作物岌岌待毙。在旧朝代,人们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他们有时不得不乞求于自己所幻想和臆造的神祇来拯救世人,于是他就到永春县乐山祈雨,希望苍天有眼,普降甘霖,以拯救平民百姓:“直上云封表,云间蔼洞天。自惭无善政,来此乞丰年。”《乐山祈雨》)。
黄瑀平时清苦自励,留心民瘼。他权知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地方)华亭县。遇到大饥荒,民不聊生。他命令平粮官开仓赈济。粮官声称要等奏报上级以后再议。救人如救火,刻不容缓,他说“民命在朝夕,苟可以生之,虽重得罪不悔。”于是立即发放常平粮仓,救济灾荒,万民得以活命。
由于他政绩卓著,升为御史台检法官,不久擢为监察御史,于乾道二年(1168年)逝世,终年62岁。
    黄瑀一生为官清廉,对“兄弟族姻,周贫、赈乏必竭其力,卒之日,家无余财”。他有三子:黄杲、黄东、黄榦。他们继续父志,勤奋攻读,陆续登科高中,在政绩和学术上都有所建树。(摘自《长乐县志》)
②〔乐山祷雨〕上诗见《永春县志》。③〔云封表〕面对苍天,表明自己祈雨的心愿。表,表示;表达;表明。④〔蔼〕通“霭”云,云气。⑤〔善政〕仁政。
黄  榦①
喜雨二首
云霓天外起层层,毕月相随澈夜横②。费得天公③几许力,数州愁苦变歌声。
睡觉歌声古道旁,有人中夜揽④衣裳。床头斗酒聊自酌,不为书窗一夜凉。
〔注释〕
①〔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长乐青山下村人,徙居福州东门外,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生。父黄瑀官至监察御史。黄榦自幼聪颖,志趣远。年十七,父殁。淳熙二年(1175年),黄往见刘清之求学,清之见他学问很好,以书荐朱熹之门。
淳熙三年春,黄榦拜朱熹为师,在崇安五夫里随朱熹苦读,常通宵达旦。他与朱熹高徒蔡元定,朱熹学友吕祖谦论学,以“所闻与朱熹相质证”不久即成为朱熹高徒。朱熹也对他寄予厚望。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嫁黄榦。后赵汝愚为相,朱熹命黄榦奉表,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不就母死回福州守孝,榦于墓庐讲学。从者甚多。
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卜居建阳考亭,黄榦附近买地结庐,迁家居住,与朱熹为邻。朱熹在建阳筑“竹林精舍”(书院)讲学,与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朱熹编《礼书》,其中丧、祭二篇由黄榦编成,朱熹对此十分满意。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提倡的道学被朝廷斥为“伪学”,但黄榦仍坚持讲学,并与同年在建阳潭溪建草堂,做为讲道著书之地。庆元六年朱熹病重,将所著书托付给黄榦,朱熹死后,黄榦持心守丧三年。后调监嘉兴石门酒库。
黄榦入步什途后,面对外族入侵,国弱腐败的社会现实,主战反和,致力于社会改革,力图“壮国势而消外侮”。嘉定元年(1208年)黄榦任江西临川县令,力主驰沿河场务之费,以抑制从蠹之害和盗粜之弊。嘉定五年,改任新淦县令,着力整顿吏治,揭露 该县胥吏勾结豪民,将职田作官田变卖。后来在安徽安丰军任通判时,亦不断整顿腐败的吏治。
嘉定八年黄榦受命知湖北汉阳军。当时汉阳军地处军事要冲,却无城郭,黄榦日以乞筑汉阳城为急,但朝廷不从。黄榦视事后即整顿郡兵,安抚百姓。时值大旱,而监司却不过问。黄榦力筹赈荒米七万余石,粜给灾民,还收留外地流民二千七百余人,发仓予以赈济,民深感其德。
嘉定十年,黄榦调知安徽安庆。时安庆乃抗金前线,黄榦到任后奏请修郡城,并亲自督修,每日五鼓坐堂,安排工程进度,修好郡城。两年后金兵南下,安庆城在抵御金兵入侵中起了重大作用,百姓深感黄榦修城之功。
嘉定十一年,黄斡辞安庆职,入庐山与其友李蟠、陈宓,并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不久改知和州,黄斡以衰病辞。九月,奉旨知广东潮州,十二月奉旨主营毫州明道官。嘉定十二年四月回建阳,十月回福州后专事讲学。嘉定十四年三月卒,时年70岁。   
朱熹是朱子学的创造者,而黄榦则是朱子学的主要传人,在福建籍朱熹门人中居领袖地位,他在朱熹死后团结朱熹门人传播朱熹思想、发展朱子学做出重大贡献。
黄榦论定朱熹的道统地位,朱熹是集儒家道统之大成。他认为,道出于天,表现为天地万物和人事的变化,故有道统。并列出道统传授的次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黄榦把“传统道统”看成是朱熹的最大成就。经过黄榦的提倡和阐发,朱子学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其次,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初传之朱子学大都出于黄榦之门。黄榦在浙江为官时,将朱子学传于金华人何基,后来通过何基再传,朱子学盛行于浙江。黄榦在江西为官时,传弟子饶鲁。饶鲁在江西讲学,广收弟子,成为朱子学在江西的源流。黄榦在汉阳为官时,在书院讲授理学,门人众多。后元兵攻入汉阳,俘虏理学赵复,携归北方,使之在太极书院讲学,致使元代时朱子学在北方迅速传播,遂成独尊之势。
黄榦的遗著有:《周易系辞传解》一卷、《读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九卷、《孝经本旨》一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十卷、《勉斋先生讲义》一卷、《朱侍讲行状》一卷、《勉斋诗钞》一卷、《黄勉斋先生文集》八卷、《晦庵先生语续录》四十六卷、《勉斋集》四十卷等。(摘自《长乐市志》)长乐一带《葱汤麦饭两相宜》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宋朝时,福建长乐青山村出了个才子叫黄勉斋。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超人。这一天,黄勉斋听说朱熹来到三溪精舍讲学,很想前往去听讲经,他十分推崇这位著名理学家,不仅推崇朱熹的学问,也推崇他的人品。可是拜师要带来束脩,自己乃一介穷书生,家徒四壁,拿什么作见面礼呢?几经犹豫,他还是鼓起勇气勇气,提上一捆自己栽种的青葱前往三溪。
“机会难得,”黄勉斋边走边想,“即使不收我,能见上这位大师一面,也算了却平生的夙愿。”
朱熹的名声在当时很响,慕名前往求学的人很多。许多秀才见黄勉斋提着捆青葱来求学,感到可笑,纷纷拿白眼瞪他,不少人还热嘲冷讽,笑他异想天开不懂人情世故。朱熹见黄勉斋提捆青葱前来求学,却深受感动。他不理那类看人摆碗的势利人。他看黄勉斋品貌端正,为人忠厚老实,打心眼里喜欢他。他疼爱穷人仔,不喜欢纨绔子弟。于是朱熹收下了那捆青葱,破例收黄勉斋为徒。     
黄勉斋入学后,更加发奋攻读.他日日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回回考试,他都是名列前茅。朱熹愈加喜欢。他不嫌黄勉斋家道贫寒,将小女儿嫁给他为妻。再后来,朱熹转到潭头二刘岩讲学,黄勉斋便辞别岳父,带着新婚妻子回到青山。
这一年,下长乐闹春头旱,直到四月半了还无雨,插不下秧,只好将水田改种玉米。朱熹与女儿分别大半年了,很想念她,更担心她过不惯苦日子。于是他起了个大早,从二刘岩启程前往青山女婿家探望。
中午时。朱熹到达了青山。刚巧黄勉斋出门讲课去了,只有女儿在家。见父亲远道而来,女儿喜出望外,满脸含笑。可是她一想到家里四璧空空,连饥鼠都难存身,拿不出好东西款待父亲,忙又收起了笑容。她长叹一声,提了个菜篮到隔壁三婶婆家借两个鸡蛋。女儿刚走到门口,被父亲唤住了:“孩儿,不必了。家中有啥吃啥。干旱期间,谁家情况都是一样的。”
女儿依了父亲,跑到东边园子里摘了一把香葱,烧了汤,又拿出家里仅存的几升麦子,煮了一锅麦饭。屋内弥漫着葱汤麦饭的香味。
女儿见父亲远道而来,只有葱汤麦饭招待,心中很不是滋味。朱熹却吃得津津有味。他一边扒饭,一边喝汤,夸这顿饭做得特别芳香可口。他连吃两大碗,又添了小半碗,还意味深长地告诫女儿:“现在不少人家都断炊了,靠野菜度日。我们家有葱汤麦饭吃已经很不错了。人要知足啊!”一席话说得女儿连连点头称是,心里的疙瘩解开了,脸上又绽开了笑容。
第二天清晨,黄勉斋讲学回来时,朱熹已回二刘岩去了,他看见岳父专门给小两口子作的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尚有断炊时。。”(摘自张端彬、张善吉《状元帽》)②[云儿天外起层层,毕月相随澈夜横〕天空出现低而厚密的云层,回想起前几个月,整夜都是风清月朗,毫无雨兆。毕,都是,每每的意思。③[天公]以天拟人,即用“天公”称天。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④[揽衣裳]拿过衣服穿上去。
      
戒溺女歌①
儿是爹娘生,儿生爹娘弃。喜见爹娘面,不识爹娘意。抛儿在水中,绝儿一口气。战战盆中泣,哀哀万苦备。欲生生不能,
欲死死犹未。儿虽非男子,儿罪何至是。爹娘莫忧贫,万物由天地。今年杀女儿,明年恐又是。不如存好心,心好天自庇②。
〔注释〕
①〔戒溺女歌〕旧社会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女婴被淹死,比比皆是。诗人对这劣俗深恶痛绝。诗中通过第一人称的血泪控诉,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掩卷唏嘘!②〔天自庇〕天地保护。
〔赏析〕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词浩如烟海,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诗人,但女诗人凤毛麟角。唐朝“以诗取士”,是诗歌黄金时代,不论诗的题材、技巧都是以后各朝代所不通逾越的,诗词数量更为可观,仅仅“绝句”就留下四万多首,但女诗人写的只有刘采春的《啰唝曲六首》,薛涛的《送友人》、《筹边楼》、《牡丹》,陈玉兰的《寄夫》、花蕊夫人徐氏《述国亡诗》。宋代也只有李李清照著的《漱玉词》一集,蒨桃的《呈寇公二首》。明朝黄娥的《又寄升庵》。
在历代寥寥无几的女诗人中,不外有两类情况:一类出身书香门第,因丈夫才华横溢科举高中者,她们耳濡目染,为诗词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陈玉兰,她是唐朝诗人王驾之妻。王驾,大顺进士,至礼部员外郎。宋代李清照(1084—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早期生活优裕,与其夫共同致力于金石的搜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明代黄娥(1498—1569年)四川遂宁人,其夫杨慎(号升庵),文学家,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另一类达官贵人的附属品或出身于下层人物。薛涛(?—约834年)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刘采春是中唐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功戏。朱淑贞,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她著有《断肠集》、《断肠诗》。“断肠人在天涯”,用“断肠”作为诗词集的名字,就不言而喻了。蒨桃是寇准妾。她们的题材是狭窄的。除了生活在南、北宋交替时期的李清照外,她们诗中多流露思念、伤感的情怀。之所以诗歌界会出现如此悬殊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几千年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尊女卑”封建礼所造成。广大妇女被剥夺了学习权利,科举更与她们绝缘,女人只能成为男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封建制度不但压抑广大妇女的才华,而且在肉体上给予残酷地摧残,“缠脚”即是一例。所谓“三寸金莲”,把原来体力不如男子的妇女,又被套上一副枷锁,令她们“弱不禁风”。
更令人费解的是,一些正史或野史,都把女子当成“祸水”,是亡国的肇事者。殷商的灭亡,是“狐狸精”妲己作祟;西周覆灭归罪“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唐皇朝由盛变衰,与“倾国倾城”的杨贵妃息息相关;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当然是罪魁祸首。
历代诗人有的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甚至对“男尊女卑”的思想,给予尖锐地批判。
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一诗中,把杨贵妃塑造成一个多情女子形象,歌颂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纯真爱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清初人诗人吴梅村(1609—1672年)认为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皇朝灭亡,主要是吴三桂变节投敌,男女情事无足轻重:“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汁?英雄无奈是多情。”(引自《圆圆曲》)。
单刀直入,无情地批判大男子主义的,应是“五代残唐”的花蕊夫人徐氏。她因才貌双全,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史载:西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孟昶一筹莫展,屈辱投降。当时破蜀时宋军仅数万人,后蜀有十四万之众。而后蜀君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十多万人竟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点大丈夫气概:“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述国亡诗》)
然而对“男尊女卑”观念,批判最为深刻的应是黄榦《溺女歌》。母亲何曾不想庇护啊!但“重男轻女”的陋俗根深蒂固。母亲,特别是生多胎女孩或头胎生女孩的贫家母亲更是战战兢兢。“不看诸娘仔(女婴)面,只看丈夫仔股川(屁股)。”一生女婴,就往粪桶或木盆中一抛。开始婴儿发出呱呱地哭声,接着就沉寂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母亲的心情是可以想象到了。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句,采取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通过女婴之口,描绘生的权利被剥夺的惨状,声泪俱下,深深地撼动读者心弦,造成深厚的悲剧氛围,这就从更大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黄榦,号勉斋,长乐青山村人,生活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封建社会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女婴被淹死,比比皆是,诗人对这一劣俗深恶痛绝。诗中通过第一人称的血泪控诉,情深意切,读后令人掩卷唏嘘。这位朱门传人,能写出如此感人的诗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唐代李贺的《南园》一诗,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诗的结尾两句是这样写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思是边远地区年年发生战争,需要人们为国出力,什么地方用得着空洞文章?我认为,要消除“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只有推翻旧政权。事实正是如此,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妇女得到彻底地解放。                                 (黄世鼎 赏析)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2 08: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游寿山①
石为多文招斧击,寺因野烧转荧煌②。世间荣辱何须问?日暮天寒山路长。
〔注释〕   
①〔寿山〕在福建福州市郊,山上石料色彩丰富,名闻全国。②〔石为多文招斧击,寺因野烧转荧煌)寿山石因纹理美丽,遭到许多人开凿;由于野火焚烧,把荒山寺庙映衬得壮丽辉煌。“文”通“纹”。黄庭坚在《清明》一诗中写道:“贤愚千载知谁是,满
眼蓬离共一丘。”黄榦洞察入微,他认为人世间所谓“贤愚”、“荣辱”是一个复杂问题,其间含有“树大招风”、“逢时际遇”等诸多因素。还是现实一点罢:“日暮天寒山路长。”
双髻峰①
万山环立两山高,伯仲埙②箎风味多,轩冕直能惊俗子,采薇千古不消磨③。
〔注释〕
①〔双髻峰〕在侯官县(今属福建闽侯县)。②〔埙箎(xūnchí)〕埙和箎,古代乐器名,埙土制,箎竹制。这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谐。③〔轩冕直能惊俗子,采薇千古不消磨〕达官贵人显赫威势,惊动一般平民百姓,而在深山密林中从事采薇劳动,却悠然自得。消磨,愿意消减:消耗。这里引申为消闲的意思。              
黄  机①
满江红②
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③。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④。绿鬓将军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⑤。想中原,父老已心知,今非昨。
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⑥。政人人自勇,翘关还槊⑦。旗帜倚风电影⑧戈铤射月明霜锷⑨。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⑩。
〔注释〕
①〔黄机〕字几仲,一云字几叔。宋东阳(今浙江)人。尝仕宦州郡。游踪多在吴楚之间,与岳坷酬唱尤多。其词学辛弃疾,沉郁苍凉。有《竹斋诗余》。⑧〔满江红〕词牌名。③〔万灶貔貅,便直欲、扫清关洛〕千军万马,精兵强将,斗志昂扬。貔貅(píxiū),一种猛兽,用来比喻勇敢的战士。④〔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淮河一带岗亭上,夜里有士兵睁望,一有警报,便点燃峰火告警。燧(SUì )火,火;烟。这里指古代告警的烽烟。⑤〔绿鬓将军饮马,黄头奴子惊闻鹤〕年轻金国军官、黄头女真,己无斗志,准备逃跑。《晋书·谢玄传)):肥水之战,符坚部下士兵渍逃,“闻风鹤唳,皆以为王(晋)师。”这是“闻鹤”典故出处。⑥〔狂鲵剪,於菟缚,单于命,春冰薄〕金国国势,危在旦夕,象春冰一样,即将瓦解崩溃。狂鲵( ),大鱼。於菟(),虎的别称。单于.指金国君主。⑦〔政人人自勇,尧关还槊〕将军士兵,人人奋勇,能扛鼎举头,舞弄长矛。⑧〔旗帜传风飞电影〕军旗猎猎,高高飘扬。⑨〔戈铤射月明霜锷〕刀锋雪亮,武器精良。⑩〔且莫令、榆柳塞门秋,悲摇落〕奉劝朝廷勿失时机,一举收复失地,不要边塞秋老,人民失望。
仪真江上夜泊①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释〕
①〔仪真〕仪真(今属江苏仪征)在长江以南,为南宋前线,常受金兵侵扰。
〔赏析〕
作者夜泊于此,寒意袭人,江边长啸,一舒感慨。江水翻动,风卷浪翻鱼龙惊。下片写诗情不足酒兴未断,国事日非,功名未就,空流泪水.作者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故词中伤时感事,充满悲愤之情。       (简析部分引自《历代文学名篇词典》)
黄孝迈①
湘江春月
近清明,翠离枝上消魂②。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于黄昏。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③,不解伤春。含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④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翠玉楼前,惟是,一片湘水,摇荡湘云。天长梦短,门甚时,重见桃根?⑤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⑥,剪断心上愁痕。
〔注释〕
①〔黄孝迈〕字德夫,号雪舟。宋淳祐间人。工词。南宋刘克庄认为“叔原(晏几道)、方回(贺铸)不能加其绵密。”②〔消魂〕断魂。③〔轻薄〕轻佻。④〔温存〕亲切安慰。⑤〔重见桃根〕重见恋人。桃根,晋王献之妾,桃叶之妹。这里作者借指其所爱。⑥〔并刀)并州所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
〔赏析〕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婉约词,实际上,作者以翠鸟伤春为喻,写自己面对国家每况日下的形势,难以言说的隐痛,是有所寄托的。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这是说大好的春天已经过去了,快到清明节(四月)了,翠鸟在树枝上愁苦极了。消魂与断魂同义,都是形容精神上的愁苦之情。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于黄昏。”真可惜呀!它宛转动听的歌喉,不能为明媚的春光而讴歌,只能为黄昏伴唱,为即将到来的黑暗而哀鸣。显然,“黄昏”一词,在这里正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江河日下的国家命运的写照,和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含意相近。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这只多情的翠鸟多么想找到一个知音,来共同倾诉伤春之情啊。可是,找谁好呢?找柳花诉说吧,轻薄的柳絮随风转向,迎风起舞,飘忽不定,哪有什么真情实感呢?“柳花轻薄”语出北谢逸词《花心动·闺情》:“风里扬花轻薄性”这里是比喻那种在斗争中随风转舵的势利小人。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读完这一句,我们就进一步明白了,原来那只伤春的翠鸟,正是比喻作者自己,他流落江南,思念故国和亲人,感到孤独和苦闷。“柔情别绪,谁与温存?”是说有谁以柔情来温存我的离愁别绪,安慰我这颗破碎了的心呢?以上是写作者在黄昏时的忧愁。下一片则写夜阑人静后的痛苦。
“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作者自然在以酒浇愁了,在醉态朦胧中,他似乎听到他已经空了的酒杯也在为他哭泣,远处的青山也默默地站着,半轮残月也把清光洒到了他的门前。从室内的空樽到门外的青山,到空中的残月,都和他一样,都沉浸在悲愁之中。
“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眼前惟有湘水、湘云,却不见故乡故人,进一步写出了“楚乡旅宿”的孤凄之情。关于作者黄孝迈的生平事迹,现已无考,但从此句看,他当是北方人。这时候的北国,已被金兵占领。因此,他怀念故乡的情怀,就不仅仅是思亲,而更多的是含有忧国忧民的成份。   
“天长梦短,问甚时、重见桃根?”由于难以入睡,故感到夜长:又由于入睡而不能安眠,故感到梦短。想什么呢?想他的桃根。桃根是晋代王献之的恋人,这里是借指他的女友。“重见桃根”,即重回故土,与亲人团聚之意。可是,国事如此,何时才能“重见桃根”呢?作者感到渺茫、失望,伤心。   
“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李清照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姜白石词:“算定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李煌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作者将以上三句凝为一句,直抒胸臆,将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
梁令娴《艺衡馆词选》认为:这首词不是写一般的离情别恨,而是“时事日非,无可与语,感喟遥深”之作,这是很有见地的。这首词语言清丽,结构绵密,与秦观词相近。而且在抒情方式上,也像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样,上下两片,均是以景语始,情语结,是又一路写法。在修辞手法上,秦观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与作者的“空樽夜泣,青山不语”,如出同一法门。                    (傅如一  赏析)
黄 昇①
清平乐
珠帘寂寂。愁背银缸泣②。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又是羊车③过也,月明落黄昏
〔注释〕
①〔黄昇〕字叔旸,因所居有玉林,又近散花庵,故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令福建建瓯)人。不原仕进,早弃科举,以读书自适。所选《花庵词选》,为宋人选本中的精品。②〔银缸〕银灯。③[羊车]皇帝乘坐的宫内小车。
〔赏析〕
宫怨,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是常见的主题之一,多反映宫廷妇女的不幸命运。黄昇此作语短意深,悱恻动人,并且突出了宫妃得宠与失宠之今昔对比,给人以人生无常,悲欢不足之感。      
“珠帘寂寂”,开篇即从居处的冷清写起,亦可宫妃心上的寂寞。“愁背银缸泣”一句,更曲尽了宫妃令人哀怜的神态,不是向灯落泪,而是背向银灯,无声地饮泣。显然是心中有无限的幽怨、暗恨,却不愿(或许是深恐)为人所知,只能于无人处偷偷地哭泣_她最伤心的是什么呢?是今非昔比的怆痛。当年初被选入宫时,她原是艳冠群芳,“三十六宫第一”的人物,深受皇帝的恩宠,有如汉成帝的赵飞燕。而今失宠之时,则形单影孤,又有如汉武帝时的陈皇后被冷落于长门宫。在与世隔绝的宫掖之中,妇女不过是皇帝手中的玩物,可以被随意弃掷,完全丧失了人的地位和尊严,甚至不如寒鸦、飞燕。“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长信秋词》),“自恨身轻不如燕,春来还绕御帘飞”(孟迟《长信宫》)或许还不如御河中的落叶,“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澜乘春取次行!”(天宝宫人《杏叶诗》)我们读黄昇此作的“当年掌上承恩,而今冷落长门。”不能不联想到古来宫怨诗中那些充满哀伤的诗句,乃至为这些薄命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又是羊车过也,月明花落黄昏。”是本篇最含蓄,也最有韵味的一句。弱者总是盼望奇迹,词中的女主人分明知自己被遗弃了,仍还不由自主地期待着。“羊车”,是皇帝乘坐的宫内小车。每当羊车门前过的时候,她悚然一惊,翘首以待,还是无望地低首下心,默默地倾听着呢?“月明花落黄昏”,不仅是写羊车过门的时刻,更是用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哀怨之情,也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复杂感情。全篇以此句收束,韵味无穷,足令读者玩味不尽。   
作者黄昇作为一个隐逸诗人,平生仰慕陶渊明,“若得风流如此老,也何妨相对无杯酒。诗自可,了重九.” (黄昇《贺新郎·菊》)很难想象他竟有意为宫妃鸣不平,重复表现前人几乎写尽了的宫怨诗。黄昇此作的特点是突出宫妃得宠和失宠境遇的对比,显然意在表现人生之无常,富贵荣华之不足恋,。“柴桑心事君知否,把人间、功名富贵,付之尘垢。”(黄昇《贺新郎·菊)))这才是作者写作此词的本旨。但是,我们把它仅仅当作一首宫怨词来看,也不失为一篇哀婉动人之作。         
(林流 赏析)
黄公绍①
青玉案②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目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黄公绍〕字直翁,邵武(今属福建)人。度宗成淳元年(1265)进士,入元不仕,隐居樵溪,在研究古音韵学方面,有所建树。②〔青玉案〕词牌名;
〔赏析〕
本词在《阳春白雪》、《翰墨大全》、《花草粹编》等书中皆列入无名氏之作。唯《历代诗余》、《词林万选》题作黄公绍,唐圭璋先生认为此乃失考所致。这首词是思归怀人之作。它之所以由无名氏经过辗转而堂皇地列入在著名词人的名下,说明它曾流传很广,并且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社日是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社与秋社,《统天万年历》云:“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这里指春社。每逢社日,妇女有停针线的习惯,《墨庄漫录》云:“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张籍诗亦云:“今朝社日停针线”,此即诗人所本。诗人一开始就着意于远方的爱妻:在这社日来临,百元聊赖之际,她一定会因思念异乡的丈夫而愁绪万端。由于诗人用春燕的成双反衬夫妻的分离,所以,不用细致的描写,一个忧伤憔悴的思妇的形象便如在眼前。“年年”二字下得尤其沉痛,它暗示读者,这对不幸人情侣已经历了长期的别离,今日的忧伤只不过是往昔的延续罢了!
“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此三句写诗人自身的寂寞,因和意中人凄凉的处境遥相呼应,更显得沉着动人。春日已过大半,自己却仍在乱山深处、溪桥之畔淹留,固守离愁之苦。“乱”字包含了诗人全部的况味,它既意味着身世的孤独,又象征着离愁的紊乱和深重.这样,词中的“乱山’,就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惹起诗人愁思的情感化的产物,它的沉重与凄凉,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词人精神上的压抑。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两句的意思是:春衣已破,谁为补缀?想到此,不由得泪洒青衫。此处看似俚俗,实为诗人的卓越之处.因为词人表达相思之苦,一般不外乎两种情形,或以物喻愁,或直抒胸臆,诗人抛弃了陈旧的套式,从夫妻这一特殊的关系着眼,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针线”情节作为表达情感的契机,这样就具体而不抽象,真切而不矫饰,正如贺裳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
“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这四句是全词的关键所在,也是写得最精彩的片断。它的高妙之处在于把思念之情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因此显得充沛之至,缠绵之至。从形式上看,它很象晃补之的《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柯,无根行客,”排句连蝉直下,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从意境上看,它更接近李商隐的诗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的韵味:当红日西沉,诗人解鞍归来,虽有鲜花,却无人佩戴,以酒浇愁,又无人把盏,醉后更无人照管。这是多么凄楚的情景!于此,诗人的情感恣肆了,笔调放纵了,但读来并不会使人产生轻薄之感,此中奥秘,正如陈廷焯所说:“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郑训佐  赏析)
黄庚①
临平②泊舟
客舟系缆③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万顷之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④。
〔注释〕
   ①〔黄庚〕明朝诗人,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人。曾经客居山阴。他的诗为当时所推重。有《月屋漫稿》。②〔临平〕临平湖在余杭县。③〔缆(lǎn)〕绳索。④〔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广阔的湖面上,波光荡漾,倒映在水中,月亮仿佛被摇碎了。顷,一百亩。一天,满天。
黄公望①
西湖竹枝词②
水仙祠前湖水深,岳王坟③上有猿吟。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④。
〔注释〕
①〔黄公望〕( 1269 - 1354),元画家。本姓陆,名坚,平江常熟(令属江苏)人,出继永嘉(令属浙江)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曾为中台察院椽,曾被诬入狱;嗣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最精山水,宗法董源、巨然。常在虞山、三泖、富春等处,领略自然之胜,遇好景随笔模记。其水墨画运以草籀之法,苍茫简远,而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设色以“浅绛”居多。对明清山水画的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有《写山水诀)),存世画迹有《富春山居》、《天池石壁》、《九峰雪雾》等图(引自《辞海》)②〔竹枝词〕乐府曲名。本巴渝(令四川东部) 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和男女爱情。形成都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③〔岳王坟〕在杭州西湖栖霞岭下。④〔湖船女子唱歌去,月落沧波无处寻〕渔家女唱起渔歌,歌声消失月下波涛中,无处寻觅。
黄晋①
无题
枕上初残柏子②香,鸟声帘外已斜阳。碧山过雨晴逾③好,绿树无声晚自凉。芳岁背人成荏苒。好诗和梦落苍茫④。羊求何不来三径?门掩残书满石床。
〔注释〕
①〔黄晋〕( 1277一1357),字文晋,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元仁宗延祐年间进士。任台州宁海县丞、诸暨判官。后调任应奉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翰林直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职。有《黄金华集》、《义乌志))、((日损斋稿》等。②〔柏子〕柏科植物。材质芳香,是优良观赏树。③〔逾(yú)〕特别、超过。④〔芳岁背人成茬再,好诗和梦落苍茫〕我的美好年华已过去了,随时光流失,咏成的好诗,也像梦一样消失了。芳华,美好的年华。荏苒(lénlán),时光渐渐过去。⑤〔羊求何不来三径〕老朋友为什么不来与我同游呢?汉朝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蒋诩,在家门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当时只有羊(羊仲)、求(求仲)与他同游。
黄峨①
又寄升庵
懒把音书寄日边②,别离经岁又经年。郎君自是无归计③,何处青山不杜鹃④?
〔注释〕
①〔黄娥〕(1498一1569),四川遂宁人,其夫杨慎(号升庵),文学家,明正德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②〔日边〕天边,极远之地。这里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滇南之处。③〔自是无归计〕看来是没有办法回家。④〔杜鹃〕子规鸟,别号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似唤“不如归去”之语。
黄克 晦①
后出塞送陈季立防秋②
朔山边月蓟门秋,画角③鸣鸣百尺楼。自著戎衣频上策④,三年不起别家愁。
〔注释〕
    ①〔黄克晦〕字孔昭,惠安(今属福建省)人,生活在明嘉靖年间。年轻时善画,后发愤学诗,闻名闽中。②〔后出塞送陈季立防秋〕诗人送朋友陈季立去边塞任职,勉励他在边关贡献自己的才智。⑧〔画角〕古代军中乐器,形状如竹筒,声音高元哀厉。④〔频上策)多多地献上退敌的计策。
黄淳耀①
野人
   
野人叹息年岁恶②,池中掘井井底涸③。飞蝗引子来蔽天,辛苦将身事田作。朝廷加派时时有,哭诉官司但摇手。归逢吏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
〔注释〕
①〔黄淳耀〕(1605一1645),明苏州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字蕴生,号陶庵。崇祯进士,不受官职。弘光元年(1645年)嘉定人民起义抗清,他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渊耀自隘于僧舍。能诗文,间有感讽当时政局之作。古诗多拟陶潜。有《陶庵集》、《山左笔谈》。(引自《辞海》)②〔野人叹息年岁恶〕农民叹息收成越来越坏。野人,旧社会剥削阶级对农民的鄙称。年岁,一年收成。③〔涸(hé〕干枯。④〔归逢吏骨胥狭路边,软裘快马行索钱〕回来时,狭路相逢小官吏,他穿戴柔软舒适的皮衣、骑着高头快马还要勒索钱财。胥(xū);低级官吏。
黄周星①
僦居②
   
天空海阔竟何如?此日英雄且僦居。击筑市中谁进酒?赁舂庑下自钞书③。一春风雨牛衣④老,十载江湖马肆⑤虚。输却云门行脚汉,竹烟松月总精庐⑥。
〔注释〕
①〔黄周星〕( 1611一1680),字九烟,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明后隐居湖州。有《刍狗斋集》。②〔僦(jiù)居〕租赁别人房子居住。③〔击筑市中谁进酒,赁舂庞下自钞书〕在喧闹城中生活窘迫,无人理睬,住在租赁的房屋中,靠舂米度日,余下的时间以抄书自遣。筑,古乐器名。赁舂,为人捣粟,收取报酬。庑,正堂旁的廊屋。④〔牛衣〕披在牛身上的一种编织物。〔马肆〕买卖马匹的市场。⑥〔输却云门行脚汉,竹烟松月总精庐〕还不如云门僧人那样到处云游,来往于有竹有松的风景秀丽之处。行脚,指僧人,因僧人到处云游。精庐,精舍。
黄宗羲①
江村二首
江水绕孤村,芳菲②在何处?春从啼鸟来,啼是春归去。
〔注释〕
    ①〔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雪,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年轻时候,曾经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长期隐居,写了许多著作。黄宗羲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他认为君主的封建专制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既然君主不为天下人民着想,人民理所当然地仇视君主,作臣的也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效忠君主。黄宗羲还认为君主说对的不一定就对,君主说不对的,不一定就不对。对或者不对,应该由公众判断。黄宗羲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引自《中国历史》第二册)。②〔芳菲〕花草美盛芬芳。刘禹锡《春日书怀》诗:“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
   抱病南窗下,孤吟苦雨题①。往来词客少,次韵有红闺②。
〔注释〕
①[抱病南窗下,孤吟苦雨题]在家乡养病,题诗消遣。②[次韵有红闺]作者自注:女徽音。这句话的意思:他的女儿徽音依他诗韵作和诗。
黄  任①
送张乾夫学举归里②
名邦管理属仙郎,海国蒹葭忆蚤霜③。每度女螺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④。
落叶黄花满径铺,秋声秋气不曾孤。蓬门⑤斗酒无人到,剩有君诗主客图。
有时吟卷束行旌⑥,贪过茅斋缓出城。乡里皆知使君至,小楼深竹有诗声。
〔注释〕
    ①〔黄任〕 (1683—1768),字莘田,福建永福(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二年壬午(1702)官至广东四会知县,多次来长乐。与长乐知县张学举互有唱和。②〔送张乾夫学举归里〕张学举,字乾夫,号雪舫,江苏如皋人,举人出身。于乾隆十三年(1748)任长乐知县官,第二年丁忧(父母丧事)回乡了。黄任写了四绝句(选三),以壮行色。诗中叙述张学举治理“海滨邹鲁”之邦—长乐过程中,能深入民间,崇尚文明,深得百姓拥戴,诗的字里行间流露依依惜别之情。③〔海国蒹葭忆蚤霜〕一到海滨地方,就记起《蒹葭》诗句来。蒹葭(jiān jiā),没有长穗的芦苇。《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蚤”(zǎo)通“早”。④〔每度女螺江上望,青山一发是吴航〕从闽江水道东下,两岸山峰好象女子头上的螺形发髻一样。远远望去,青山模糊之处,那就是吴航大地。吴航是长乐县的别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三国时期东吴孙皓均在此造船,故长乐别称“吴航”,简称“航”。⑤〔蓬(péng)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泛指简陋的房屋。⑥〔行旌〕开道这里意思是缓步漫行。
西湖杂诗①(十四首选三)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②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③十顷湖。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④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珠襦玉匣⑤出昭陵,杜宇⑥斜阳不可听。千树桃花万条柳,六桥无地⑦种冬青。
〔注释〕
    ①〔西湖杂诗〕这组诗是黄任以杭州西湖所见即景抒情之作,反映封建时代社会面貌。②〔绣错〕花纹错杂的锦缎。③〔钱塘〕即杭州。秦时置钱塘县。④〔孤愤〕指岳飞精忠报国的事。⑤〔珠襦玉匣〕皇帝殓服。昭陵,唐太宗的陵墓。这里借指南宋皇陵被盗之事。⑥〔杜宇〕即杜鹃。相传为古代蜀国国王杜宇所化,鸣声哀切。⑦〔六桥〕西湖苏堤上的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是著名的风景区。
黄景仁①
山馆夜作②
    长夜山窗面面开,江湖前后思悠哉③。当窗试与燃高烛,要看鱼龙啖④影来。
〔注释〕
    ①[黄景仁](1749—1783)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他一生贫病漂泊,屡试不第,后以武英殿书签官例得主簿,加捐县丞,未及补官,年仅三十五岁就离开人间。著有《两当轩集》。②〔山馆夜作〕写于杭州吴山绝顶。③〔江湖前启思悠哉〕从吴山上俯瞰大地,前面是钱塘江,后面是西湖,心情是多么的愉快啊!④[啖(dàn)]吃。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幼  女①
   
汝父年来实鲜欢,牵衣故作别离难。此行不是长安客,莫向浮云直北看②。
〔注释〕
    ①〔鲜欢〕郁郁寡欢。鲜,少。②〔此行不是长安客〕此次不是往京都,女儿不必向北看,旧时都把“长安”作为都城的代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作者反用其意。
别老 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①。白发愁看旧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
  ①[搴帏拜母河梁去]揭开帷幕,拜别老母亲。搴(qiān)揭开、拔取。河梁,指送别地方。
黄燮清①
广陵吊史阁部②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③。群小已隳④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⑤。留得岁寒⑥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⑦。
〔注释〕
    ①〔黄燮青〕(1805一1864),一名宪清,字韵珊(一作韵甫),自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净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晚年曾官县令,一生不得志,作品较真实地反映鸦片战争时期的社会现状。有《倚晴楼诗集》等。②〔广陵吊史阁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的古称。吊,凭吊。史阁部,指史可法。明代官制,称入阁的大学士为阁臣。史可法既是大学士又是兵部尚书,故称为阁部。③〔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江边惊涛骇浪,烽火连天。岌岌可危的南明政权靠史可法一手独撑。④〔隳(huī)〕毁坏。⑤〔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决死生〕南明政权迷恋美色,终日作乐。而史可法,下定决心,准备以身殉国。阵上靴刀,说的是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安史之乱时,常在靴中藏短刀,以示为国效死之志。⑥〔岁寒〕指岁寒三友之一梅花。⑦〔芜城〕指扬州。南朝宋鲍照曾登扬州作《芜城赋》。后扬州亦称芜城。
黄遵宪①
赠梁任父同年②
列国纵横六七帝③,斯文兴废五千年。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④。
〔注释〕
    ①[黄遵宪](1848—1905),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生在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起着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九岁中举,历任驻日本、英国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
事。长达十七年的外交官生活,极大地扩大了他的视野,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②[赠梁任父同年]赠梁启超。父,对梁启超美称。同年,指同年中举。③[六七帝]指战国时的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国君。④[黄人捧日撑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中国人顶天立地,把光明照耀广大无边的大千世界。黄种,指中国人。大千,即佛教语:“三千大千世界,”简称大千世界。
黄  兴①
咏   鹰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②?一去渡沧海③,高扬摩碧穹④。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注释〕
①〔黄兴〕生平见编者语。②[樊(fán)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人失去自由。③[沧海]大海。④[摩碧穹]接触晴朗的天空。形容飞得高。
黄乃裳
无题②
犹胜椎秦博浪沙③,胸怀义烈气如虹。谁知草野村夫辈,独具千秋国士④风。荡荡余波喧后世,恢恢遗迹炯⑤长空。故园山水应生色,宜与乡贤祭祀同。
〔注释〕
①〔黄乃裳〕他是著名的爱国侨领,同时也是一个维新志士和民主革命者。他于1849年7月出生在闽清县坂东湖峰村。童年时代,他家境贫寒,只能半耕半读。这使黄乃裳从小饱尝了人间的疾苦,经受了生活的磨练,养成了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黄乃裳思想进步,曾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是“公车上书”的参加者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黄乃裳对腐败的清政府彻底失望,毅然决定离开故乡到南洋群岛,寻找一处地广人稀的地方,移民开荒。他走遍了南洋各地,终于找到了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水路交通便利的垦荒地——沙涝越的诗巫。经与沙王多次协商,双方正式签订了开垦合约。黄乃裳自任港主,并将诗巫改名“新福州”,立志要把这块荒芜之地开发成繁荣的新福州。不久,他回国,到闽清、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地,招募垦农1118人,分三批送达诗巫。
“新福州”垦场成立初期,开垦任务十分艰巨。荒地上,荆棘丛生、乱石遍野,开垦起来非常艰难。黄乃裳和垦农们同甘苦、共患难,终日忙着安排垦农们的生活与生产,千余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由他操心张罗。由于操劳过度,他得了严重的胃病,疼痛难忍,但他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撑着病体,坚持工作。在他的鼓励、引导和帮助下,垦农们开垦出大量的土地,种下蔬菜、粮食和瓜果,并取得了好收成。黄乃裳又带领垦农们拓宽道路,架起桥梁,兴建起学校、商店等。“新福州”垦场终于摆脱了困境,逐渐繁荣起来。
    1904年,黄乃裳因反对沙涝越政府在垦区内买卖鸦片、开设赌场,被迫离开诗巫回国。回国后,他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晚年,他不顾年老多病,应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出任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福建省公署高等顾问等职,继续为中国革命竭尽所能,贡献余热。
    爱国侨领黄乃裳,一生为国为民奉献不息。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坂东湖头街和闽清城关的台山公园修建了“黄乃裳纪念馆”。他的英雄业绩将永载史册,垂范人间。(《摘自《福州乡土教材》第4册“黄乃裳”)
②〔无题〕 一八六六年,十七岁的黄乃裳,有一天,清朝官府,斩首绰号“无鼻和尚”的太平天国“异徒”,面对屠刀,“无鼻和尚谈笑自若,威风凛凛上了断头台。”望着自己心中敬佩的英雄,黄乃裳心痛如绞,当晚辗转反侧,爬起来写了这首诗。因没有题目,谓“无题”。③〔椎秦博浪沙〕传为在博浪沙地方,张良派力士,用椎击打秦始皇。博浪沙,地名,双。”④〔国士〕旧称一国杰出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⑤〔炯〕光明。⑥〔祭祀(jì sì)〕旧时祭神祀祖。
无  题
   
客居繁华境①,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胸中志中华。
〔注释〕
    ①[繁华境]指新加坡,维新运动失败后,黄乃裳举家迁移星岛(新加坡),继续从事革命工作。这首诗是在新加坡写的。
黄  节①
岳  坟
中原十载拜祠堂②,不及西湖山更苍。大汉天声③垂断绝,万方兵气此潜藏。双坟④晚蟀鸣乌石,一市秋茶说鄂王⑤。独有匹夫凭吊去,从来忠愤使人伤。
〔注释〕
    ①〔黄节〕(1873—1935),字晦闻,广东顺德人。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留。有《蒹葭楼》、《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引自《辞海》)。②〔中原十载拜祠堂〕十年前,(我)两过河南朱仙镇拜谒岳王庙。中原,河南一带古称中原。③〔大汉天声〕指汉朝统治的声威。④〔双坟〕岳飞、岳云父子之墓,坟倚乌石峰。⑤〔鄂王〕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岳飞被追封为鄂王。
黄葆戉①
题牧豕图②
枯木逢春也着花,春风先到野人家。孙期自有田园乐③,牧豕娱亲忘岁华。
〔注释〕
    ①〔黄葆戉(yuè)〕(188O一1968年),字蔼农,小名破钵,别号青山农,祖籍长乐县青山村。父淇彬,曾参加甲申马江抗法海战,官至右参将,死后诰封武显将军。葆戉小时体弱多病,8岁时父亲死去,家道在落,赖母抚养成长,青年时就读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上海法政学堂。他虽从法学堂毕业,却目睹清政府腐败,遂无心仕途,而对书法、碑刻、绘画等艺术感兴趣。他云游名山大川,对碑碣法贴,鼎彝玺印、汉砖石刻及名家真迹悉心揣摩,其后自学书画篆刻,潜心研习八体六书,技艺精进。
    民国成立后,葆戉回到福州,历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福建甲种商业学校教员、监学等职。民国9年(1920年)以后,葆戉到上海定居,受聘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负责审定、校对、出版宋拓淳化阁贴、天籁阁旧存宋人画册等书,后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达20多年之久。在此期间参与“神州国光杜”工作,搜集出版了大量历代及当代书画作品,他善辨真伪,精于鉴定,其出版的书画艺术价值甚高。他还兼任中华新报刊“文苑”主编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主任及上海大学书画系教授等职务,从事业余教学工作。
    葆戉业余从事艺术创作,在书法、篆刻方面造很深。他与章太炎、吴昌硕等名家交往甚厚,相互切磋技艺,所学益精。他的书法上宗秦汉,深得戚伯著碑精髓,篆隶除博临汉魏诸碑外,以伊秉绶笔意,沉健秀逸,自成一家,与王福厂、马公愚齐名,称“海上三老”。他审定书画与姚虞琴、吴湖帆、张大壮并称,号“沪滨四慧眼”。他的篆刻初法皖、浙,继宗牧甫,上追秦汉,复参考汉瓦晋砖,封泥及三代吉金,自成一格。他不常作画,所绘多古佛、山水、花卉,用以娱亲、怀旧,为有识者珍藏。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葆戉辞去商务印书馆职务,居上海新闸路慈爱砘,以鬻(yù)艺自给,名所居为“暖日庐”,又名“蔗香馆”。他性情耿直,恬静无求,事母至孝,对后学循循善诱,平易近人。他一生以艺术为重,清贫自宁,曾刻“葱汤麦饭家风”一印自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葆戉受聘于上海文史馆首批馆员,曾任上海文联第三届委员,于1968年7月病逝。
    葆戉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青山农篆书百家姓》、《青山农分书千字文》、《青山农画集》、《暖日庐摹印集》、《青山侬一知录》等。(引自《长乐市志》)
    ②〔豕(shǐ)〕猪。③ 〔孙期自有田园乐〕儿孙这一辈子也有田园乐趣。
发表于 2015-3-3 16: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
为什么我还是无法编辑?
发表于 2015-3-3 1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来自: 中国湖北宜昌
{:soso_e100:}首先说声谢谢。再把我放下来吧!我也爱莫能助了,叫黄老自己麻烦你去。{:soso_e1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