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乐李姓源流

  [复制链接]
楼主: 九狮七条龙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17: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原帖由 木子梵 于 2008-8-31 17:20 发表
哦~~原来是这样的~~以前还都不了解~


他们都是原长乐县く市>原科局级离退休老干部或有威望李姓长辈组成宗亲联谊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19: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李氏宗族入闽还有其他几个支脉。  
    李氏入闽,实际上不止李火德家族这一支。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时,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稗将领132员,随之人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已有李氏。  
    另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李氏燕楼派,因做官而迁居福建,成为第三支入闽的李氏宗族。  
    然而,更多史籍所载的,主要是李火德家族人闽。《崇正同人系谱·氏族篇》载:唐末,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到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台湾《李氏大族谱》载:唐江王李元祥之后李纲,南宋高宗时封相,为天下重望,他的孙子李珠迁住福建宁化。又载,景仙李氏自称“宋邵武李纲之后,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这几则记载,实际都是说的李火德家族。因为前文已述李纲为77世,李孟为80世,李珠为81世,李火德为82世。
    所以,并不是李纲与李孟两支李氏入闽,而是说的同一宗系,即李火德宗系入闽。 
    只是上文所说的李元祥,据考,是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据说为唐高祖第二十子),他于唐贞观十一年(637)皇封“闽越江王”,分派入闽时年仅10岁。在他35岁时(662),到福建省永安县大湖乡开基,珠公不属于元祥之后裔,因而作为唐朝宗室的二支后裔,元祥与珠公先后入闽(唐、宋)实则两回事。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闽。  
    前述李珠在宋代迁住福建宁化后,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迁居福建上杭。李火德生有三子,长子朝文(三一郎)这一房,传至庆三郎,迁居福建永定,为湖坑开基祖,再传至孝梓,分居福建平和,其后人仲宗分传福建南靖;仲仪分传福建晋江;仲信分传福建诏安青龙山;仲文分传福建同安兑山保;嘉龙分传福建安溪仙景,并立为各地之开基祖,其后分传广西、江西等地。
    火德次子朝宗(三二郎)先移居福建长汀、连城,其后迁住广东嘉应州梅县、广西等地。  
火德三子朝美(三三郎),仍住上杭,后人迁往广东程乡、梅县、大埔和江西、浙江等地。
据永舂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唐后裔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或居南安(今福建南安),或迁尤溪沙县(今福建省内),至18世有一支派徙于永春县(今福建省内)。而卜居官林乡之时间,则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祖友。  
    官林乡旧属福建永春县九十都,今名狮峰。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至民国十七年(1928)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二百人左右。
    综上所述,李氏宗族入闽,以唐朝江王李元祥一支为最早,其次为李伯瑶一支,此后两支则为宋时迁闽的李珠(包括李火德之裔)及元代李善浦的一支。四支李氏宗族入闽,标志着李氏宗族已大规模地深入沿海。福建,这个在李氏宗族迁徙史上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地区,在明。清时期已成为李氏宗族向海外迁徙的基地,大凡今天居台湾及东南亚,甚至远至大洋彼岸的李姓家族,多是当年由福建迁入。寻根问祖,饮水思源,福建把海内外的李姓子孙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山大河、风波险阻都隔不断他们同宗同源的相思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19: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海外李姓

    李姓在海外的布局涉及到十几个国家,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姓李的。  
    据台湾《李氏源流》及大宗祠《李氏史记》等有关资料记载,李氏在海外的分布极广,涉及到亚洲、美洲、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初步统计,这些国家是:
    美国各埠、泰国、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日本、朝鲜,欧洲各国、加拿大各地。  
    当然,还有一些国家没有统计进去。但仅从上述各国来看,李姓在这些国家中都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统计说,海外每3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姓李的。以上可见李姓在海外的人数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  
    另据台湾《李氏源流通讯录》所载,世界各国拥有“宗亲会”、“亲睦会”、“陇西堂”、“陇西公所”、“宗亲总会”等74处李氏宗族组织。
    王泉根《华夏姓名面面观》专门谈到宗族组织的问题。其中说:“所谓宗亲会,就是集合同姓人士,不论亲疏,不分派别,建立宗祠,共祀其受姓之始祖,用以联络同宗感情。早期的宗亲会称为‘食祖公会’,其宗旨是宏扬祖德,敦睦友谊,团结互助,以发扬民族精神;其活动包括建祠,祭祀,修谱,奖学,以及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公共福利事业等。”这里把宗亲会的作用及任务,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现台北市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是现今李氏宗族中规模最大,组织设置最完整的世界性的李氏宗族组织。它正式成立于1973年3月15日,在此之前进行了认真的筹备,先由发起人李石会、李嗣聪、李品仙、李宗黄、李建兴、李朴生、李英、李峻峰、李鸿儒、李雅仙、李继渊、李儒聪、李普同。李丙心、李开忠、李洁、李士贤、李宝淦等,在台北市中山南路13号召开"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发起人会议,从而产生了筹备委员会。经过一段积极的筹备工作,于1971年10月29日召开国内外宗亲恳亲大会,会址设在台北市南京东路309号李氏宗祠。
    会议召开之时,有22个国家、地区,77个宗亲团体及600余位宗亲出席大会,真是盛况空前。会议通过了各种议事规程,并通过了《世界李氏宗亲恳亲大会组织章程》及《世界李氏宗亲联合总会组织章程》。这个命名为“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的世界性李姓宗族组织,终于宣告成立。
    除了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外,还有不少李氏宗族组织分布于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共同传统,在思祖寻根的共同精神之下而建立。
    世界各国李氏,通过各个李姓宗亲组织把李氏宗族的荣耀昭显于世,把李氏宗族的门风发扬光大。每个李姓后裔,无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一国,他都能寻找到自己的血缘裔亲,沉浸于同宗同源的亲情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8-31 19: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李氏宗族的南迁 

    南方李氏宗族主要是唐末农民战争之后南迁的李唐宗室子弟。  
自唐朝中后期以来,先有安史之乱,后又有黄巢起义,再遭唐朝亡国,唐朝宗室不断流亡。其流亡方向,主要是渡江而南,既而遍布全国。  
    李氏宗族向南方的流动,在元、明、清三朝,明显地以江西、福建、广东、浙江四省为主要流向。而明末清初,则主要表现为由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向台湾和东南亚的流向。在今天南方李氏宗族的族谱中,都共同记载着一个南渡的始祖--李火德。
    南渡的唐室宗系归宿在福建邵武。宋著名抗金良将李纲便是邵武李氏的一员。
    陇西李氏人闽始祖,是大唐宗室的后裔。根据《大唐帝国族谱》记载,李氏后裔是在宋代传到福建的,而实际上早在唐朝武后之乱时,就有唐宗室为避难人闽的。
    据载,至宋朝,陇西李氏家族出了一位伟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纲。  
    据考,李纲的祖上是唐朝宗室,从陇西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算起,至李纲为77世。从李纲上溯至唐朝,是李世民的第九子李治,即唐高宗。李治为陇西李氏的58世,也就是说,李纲与李治之间相隔20世。   
    李纲,字伯纪,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癸亥岁(1083)。《宋史·李纲传》载,李纲籍贯是邵武人,即今福建邵武。那么,李纲的祖先是什么时候迁居福建邵武的呢?
    翻开今福建上杭、连城、武平等地的李氏宗谱,其氏族谱系世代井然,上溯陇西李氏之始,下讫火德公,每世记功详尽。现依福建上杭李氏火德公总祠李氏史记编辑小组所编撰的《 
李氏史记》,将陇西李氏入闽的情形介绍如下:
    陇西李氏第69世,是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哀帝李祝,公元908年,哀帝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此时,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后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就在这时,李熙照的堂叔李开来把熙照救了出来。  
    李开来,字瑞采,生于公元831年。唐室遭难时,他任浙东尉。公元908年,他已77岁,他把李熙照从危难之中救出后,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李开来的原籍--福建邵武。
    李熙照随堂叔来到福建邵武,于是认开来为义父,这个唐室苗裔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李开来自己生有一子,名熙临,后夭折,李开来便以熙照为嗣。李开来之祖系也属陇西李氏,一世同样起于李利贞,属61世冕郎公之子莘郎公之裔。
    由上可知,属陇西李氏的宗族支系迁居人闽,在李熙照时有明确记载。自唐末迄今,陇西李氏入闽历史计有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期,官至丞相。时金入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因违背了高宗的投降路线,仅做相75天,就被罢职。不久再度出相,仍受主和派排挤。后任湖广宣抚使等职。  
    李纲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宋绍兴十年庚申岁(公元1140)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来精合寓所,葬怀安县桐口大嘉山南麓(今属闽候县中房乡湖里村),享年58岁。
    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王番)),生于公元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1181,年享年76岁,葬于归德州。
    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宋建炎三年己酉岁(1129),六岁时随父迁居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宋淳熙六年(1179),享年51岁,葬于石城。
    李燔之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11 52年。李孟九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当时宋王朝向金交纳各种贡税,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岁(1176),出生在扛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随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合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
    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推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其后水德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迁至山东的;公元1226年,木德、火德在成吉思汗攻西夏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其后裔又有迁徙广东梅县的,遍布海内外。
    李火德之后裔,支分派出,繁衍不穷。不仅现福建、广东、浙江、台湾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之子孙,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求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因为这些华裔李氏基本上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移居海外的。由此看来,李火德是南方陇西李氏的一世始祖,亦被称为陇西人闽粤始祖。  
    李火德,字丙凤,号闽海,于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十一月初八子时,出生在宁化石壁村。按李氏族谱记载,李火德属陇西李氏的27世裔孙。
    李火德在福建宁化县石壁村,长至19岁,当上了汀州府宁化县儒学谕。21岁那年,因宋元兵乱,与其兄木德,从宁化石壁迁至上杭胜运里(今福建上杭稔田乡丰郎里村)。  
    李火德元配伍氏,伍氏一直无生育,在李火德63岁时(1268),由伍氏亲自聘媒,纳娶上杭丰郎陈梅山之19岁女儿为妾,婚后六年得三子二女。李火德三子分别是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这三子的后裔繁衍极盛,并且名人辈出。  
    李火德的第8代裔孙李崇诚,为明朝进士,被诏入翰林院任文渊阁大学士,曾奉命参修《永乐大典》;火德公第17代裔孙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书协办、文华殿大学士;火德公的第11代裔孙李福瑛、第16代裔孙李明吾、第17代裔孙李陟瞻、第22代裔孙李端毅、第23代裔孙李威光分别在明、清时期任将军职。李火德之28代裔孙宏在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护明忠臣李鲁,是火德公的第15代裔孙,明末时任兵部尚书,清兵入侵时,奉命守卫上杭。清主帅曾以高官厚禄诱基投降,被严辞拒绝,后城陷,李鲁吞金而死。像李鲁这样的忠臣,火德公门下不乏其人。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浙江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芬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南祖房  
    前述李辑与弟晃共称南祖。辑字护宗,为高密太守,其子李慎敦先徙居于柏仁,因子孙甚微,而与李晃一起南徙故垒。  
李晃,字仲黄。他这一支流回到赵地后,其后人有自赵郡徙于管城(今陕西南郑)的,于是在陕西南郑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南祖之后,有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他把家徙至谯(今安徽亳县治),于是在安徽亳县一带也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这一支世系: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官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真、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官至唐朝刑部侍郎。李叔睿的第二子名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此后南祖房名宰相还有李藩、李固、李言、李日知、李敬元、李绅、李元素。《新唐书》中皆有记载,有唐一代300年,南祖房将相满门,世代荣显。  
东祖房  
    东祖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勰、系、奉、曾。老二李系的九世孙李峤、十二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
    李峤(644-713),字巨山,高宗时进士。他幼时失去双亲,传说他曾梦见一个人给他留下两支笔,此后,他便有了文辞,15岁能通五经,20岁就中了进士。李峤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四朝,为官清正。当时来俊臣陷害狄仁杰等人,李峤极力为狄仁杰等人鸣冤,以至得罪了武后,一度被贬为润州司马。李峤不仅官至中书令,而且还善诗文,他以文章与同乡苏味道齐名,而被合称为“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明人辑有李东阳像。李东阳,明湖广茶陵人,字宾之,号西涯。天顺进士,历编修、侍讲学士。弘治八年(1495)由礼部右侍郎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时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李峤集》流传至今。
    李绛,字深之。宪宗时进士,曾多次上书直谏,自知言切,必遭祸殃,焚署内奏稿,等待帝问罪。帝果然大怒,绛从容对答,说臣居朝廷,而惜身不言,这是臣有负于陛下;倘若陛下只愿听顺耳的话,只信佞人之言,那就是陛下有负于臣下,一句话说得高宗怒气全消。
李绛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侍郎、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礼部尚书、华州刺史、御史大夫、东川节度使、山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  
    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在唐文宗时,官至宰相。  

西祖房  
    前述李芬与弟劲,共称西祖。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盛、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在武后时为宰相;老二李隆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孙李吉甫为名宰相,其子李德裕也是名宰相。
    李吉甫,字弘宪,德宗时任太常博士、州刺史等职,又在宪宗时任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曾向宪宗揭露牛僧孺等人的专横,颇有政见。元和三年(808),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于高邮县筑富人、固本二塘,溉田千顷,受民爱戴。此后再次入相,多有建树。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
吉甫子德裕,文武两朝为相,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等职,是“牛李党争”李派首领,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宣宗时,遭牛党打击,死于崖州贬所。有《次柳氏归闻》及《会昌一品集》传于世。
    李吉甫父子为西祖房门庭,增辉添彩。  
    上述赵郡李氏渡江南迁后的三房,千百年来,名人辈出,门庭流芳。除此三房外,赵郡李氏还有另外三房,分别是:辽东李氏、江夏李氏、汉中李氏,现分别给以勾述。

辽东房
    辽东房始祖李齐,是李玑的少子,也就是说李齐与创立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是同胞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李齐在赵国当上国相,他把家开始安在中山(今河北定县)。至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时,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李宝,字君长,曾任后汉元菟都尉职。李宝把家迁到了襄平,于是在今辽宁辽阳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由此推来,古之高丽国,今之朝鲜族,其李氏当有不少出自辽东房。
    李宝儿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李固子李志,为阳平侯,袭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的九世孙,名李泌。李泌是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是李氏家族的杰出代表。  
    李泌,字长源,是唐德宗时的名宰相。说他七岁能赋诗,谈论国家大事,是位神童。曾与肃宗同坐辇车,出入宫中,人们指着辇车说,穿黄衣的是圣人(指肃宗),穿白衣的是山人(指泌)。李泌历任参谋军事、翰林学士、楚州刺史,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曾几度仕宦,几度潜隐,在相位期间,曾多次上谏德宗。李泌死后,其子李繁撰有《邺侯家传》流传于世。

江夏房
    江夏房始祖是李就。从李就上溯两世是汉代酒泉太守李护,而李护则是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的八世孙。也就是说自李牧至李就,正好10世。
    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他由于做官的缘故,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河北武昌),于是在今河北武昌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江夏李氏始祖李就,传至六世孙李式,李式曾任东晋侍中,其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有子,名李充,为中书侍郎。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元哲徙居广陵(今山西广陵县),这样在山西广陵一带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元哲下传四世,至李鄘,李鄘是唐宪宗的名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名宰相。
李鄘,字建侯,进士出身。初为李怀光幕属,当李怀光于河中反唐时,李鄘将李怀光军队的虚实及作战方案透露给朝廷,后被李怀光察觉,责问他,李鄘从容不迫,词气激昂,三军为之感动。河中平,李鄘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京兆尹、尚书右丞、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淮南节度使、门下侍郎、户部尚书,为政显著。
李磎,字景望,进士出身。先为户部郎中,分司洛阳。当时黄巢起义攻陷洛阳,李磎怀抱尚书大印,避之河阳,当洛阳留守刘允章受黄巢义军胁迫,派人前来索印时,李磎坚决不给。后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磎一生好学,家有书万卷,世号“李书楼”。  

汉中房  
    汉中房出自汉朝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前述,李武是酒泉太守李护的长子)。李武之孙李颉,为后汉博士,他把家定居在汉中南郑(今陕西南郑),这样李颉成为汉中大房的始祖,今陕西南郑一带也就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
    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为太尉。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官至隋朝内史,封安平公。李德林之孙名李安期,在唐高宗时任宰相,是位知名人士。
    李安期是唐朝大臣、著名史家李百药之子。李百药被贬至桂州,七岁的安期随父行,途中遇盗贼,欲杀其父,安期跪在地上哭泣哀求,愿以自身代父受刃。贼被感动了,于是放了他的父亲。李安期在太宗时任符玺郎、主客员外郎,在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检校东台侍郎、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汉中房中的李德林、李百药、李安期,祖孙三代,三世掌制诰,权重如山。
    赵郡李氏的六大房系,每房子孙都有众多的杰出者,仅唐朝就出宰相17名,正因为如此,赵郡李氏的名声远扬。赵郡这个地方,也成为有名的郡望。赵郡李氏的后裔,无人不为自己的门庭而感到荣耀无比。
发表于 2008-9-1 17: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学习!
发表于 2008-9-1 18: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来自: 中国福建福州
你这是自己打字的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18: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长乐市这一部份是自已打的、陇西部份是全国李氏网宗亲传给我的、李姓现今是全国第一大姓、全国寻宗还需年轻一代來完成、追寻长

乐始祖出自陇西那一房、 年龄大的又不会电脑、希望长乐李姓年轻一代通过电脑來完成(千年寻

宗)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长乐李姓祖祠:(陆续添加)

华阳李氏宗祠、座落下洋村中心、前朝乌龙江、背靠银峰。明宣德年间(1426---1435)建、清光绪戊戌年(1898)重建。现保留原貌

;为ニ进四扇三建筑、石柱四对、戏台、楼座、藻井等保存完好。正厅高悬(旋马堂)房号橫匾、一对玉音柱联、引自明成化间宪宗封

赠本话李宗达(温州知府)父母旨诏。民国时期先后作国民小学和联保处。1978年至今为聚老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0: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仙山李氏宗祠、座落高岐村中心、背靠五龟山(五云山)前有铲斗湖(今淤)。始建明晚叶、祠联曰:屏拥五云、堂纳北斗。1997年

7月重建、1999年秋竣工、耗资人民币300余万元。现为二进四扇三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前墙有24孝花岗石浮雕、八字门墙上立石

狮一对。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2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香港来自: 中国香港
象峰李氏宗祠、座落湖尾村中心、背靠象山、案朝魁龙石。初建清中叶、民国6年(1917)重建、8年竣工。为三进四扇三建筑、飞檐斗

拱、雕樑画栋、朱漆鎏金。內有直径60公分楠ホ横樑5根。前座有花岗石浮雕八角戏台(今废)两旁有照楼。中座有磬、鼓。正座设神龛

正面及两旁有插屏影字花门16扇、中摆大锦桌、制作精美。厅內石柱11对、上有祠联15副、为近代福州、闽候、长乐书法名家笔迹。前

厅橫额有清安微巡按使、中国书法名家李兆珍亲书(鼓舞升平)匾。两边柱联为民国福建省长萨镇冰亲书、(文革毁)藻井9个(3大6小

)雕万里长城立体图案及双凤朝阳、双狮戏球、荷花仙鶴、鲤鱼跃龙门等吉祥物。耗福洋12947元。1989年重修、耗资18万元人民币。

祠前有礼堂池(80年代填建礼堂)旗杆石4对、石狮一对、园林一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华帖子
热门图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